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传中医师承 树杏林家风

作者:中医学院2011级 宁鲁宁    
2017-06-23     浏览(90)     (0)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第五批师承工作拜师大会在山东举行,继承人向指导老师敬茶、献花、行拜师礼,传承中医经典和仁心医德。杏林学子应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树立中医药防治结合的思想和治学方式。


  6月1日,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第五批师承工作拜师大会召开。210名继承人向105名指导老师敬茶、献花、行拜师礼。我作为会务组成员,参与经历拜师大会,感触良多。
  现场播放了“国医大师”张灿玾、尚德俊的寄语视频,两位中医大家从经典理论、临床实践等,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寄语,让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鼓舞。先生白天临床实践,夜晚经常读书至深夜,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阅览历代医籍,在夜读中消化吸收白天遇到的疾病和难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让我对“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拜师环节。《豪勇七蛟龙》的豪迈伴奏音起,身着红色唐装的指导老师们分组走上台,然后两位学术继承人分别手持茶杯、鲜花在老师面前站定。欢悦的《花好月圆》曲响起,继承人分别向指导老师敬茶、献花,而后鞠躬,师徒情缘就此定格。合影的时候,我看到老师们慈爱的目光,学术继承人微笑中带着坚定,定格成温暖的画面。最后全体继承人起立,齐声诵读《大医精诚》,誓言洪亮铿锵,传承着中医正能量。
  拜师礼具有“仪式感”,定格两代中医人的师徒之情。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崇尚尊师重道,拜师礼亦是源远流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医师承,不仅是传承中医大家的学术经验,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同时在跟师实践中,学习老师的仁心医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在跟师中传承仁心仁术,便可成为代代相传的医者“家风”。
  拜师大会后,我校名誉校长王新陆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做好中医传承”的讲座。先生勉励我们,要发挥中医的学科特色,吸收历代人文、自然科学的精髓,培养中医思维;立足中医经典,勤于思考和实践;跟师注重传承经验。“在瞬息万变的快节奏时代,我们应该学会‘冷思考’,代替浮躁的内心,多坐下来安静思考,今天老师开了什么方子,学习体会到哪种脉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讲述的经方应用病案。一头痛患者,杜冷丁都无法止痛。先生会诊时考虑到“阴阳气不相顺接则为厥”,方用“表里通经第一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嘱加几根葱白,患者很快痊愈。中医经典博大精深,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我的导师刘德山教授是第四批师承指导老师,有两位已经工作的师姐跟随老师师承学习,老师定期给师姐布置读中医经典的任务。在临床跟师中,我总是困惑如何开方,而老师开出的方子井然有序。最初临床跟师的时候,对新来的患者,我会仔细把脉、思考老师遣方用药规律,对老病号就没有那么仔细。老师有一次在门诊后对我说:“同一个病人的方剂加减、药物剂量变化会有不同的临床效果,要多思考方剂变化的原因,才能培养中医思维。”从此我专门找了笔记,每次跟师都记录总结老师传授的经验,将同一个病人每次的就诊情况前后对比,并在临床实践中恪守老师的行医准则,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各自老师的经验,受益颇多。
  “中医药学具有实践性、师承性强的特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为杏林学子,要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有悟性、善思辨、医德好。必当“树立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强中医药的文化修养,遵循中医医德的规范,确立中医药防治结合的思想、思辨模式和治学方式,励精图治”。古语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岐黄之途必当自觉于加强学业和医德,自觉于追求更高境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