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浅谈蒲辅周临证经验

作者:针灸推拿学院2014级 李书园    
2017-06-23     浏览(220)     (0)

摘要:本文介绍了蒲辅周先生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强调了临床治病必须遵循“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的原则,同时注重整体、顾护胃气、善用八法、融会贯通。蒲老所秉承的赤诚之心也是追求为民除疾,他的一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蒲辅周先生生于一八八八年,故于一九七五年,四川梓潼县人,三世行医,十五岁继承家学,十八岁学成,悬壶乡里,后执业于成都,一九五五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由卫生部第一批选调至该院工作。蒲氏倾心于中医事业凡七十个春秋,善治内、妇、儿科,尤以善治急性热病而著称。一生诊务繁忙,无暇著书立说,后蒲氏门人整理出版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和《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方法》等书。我有幸拜读了这些书,现就蒲老的学术思想从以下方面谈几点我自己的粗浅认识。必先岁气 毋伐天和蒲氏很重视《内经》“天人相应”观,强调临床治病“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他在《外感热病的治疗经验》一文中指出:“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气候。”
  一九五六年夏,石家庄地区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当时死亡率很高,蒲老提出石家庄当时正值酷热之季,久晴无雨,气候偏热,病属暑温范畴,主张用辛凉重剂白虎汤进行治疗,经临床投药后,效果非常明显,不到十天,死亡人数大幅减少,遂将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推广到整个石家庄地区,取得了显著疗效。
  一九五七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又在北京地区流行,一开始死亡率就相当高,各医院也采用了石家庄的治疗经验,却未能奏效,蒲老急病人之所急,参加多院会诊,并通过仔细、全面的分析对比,发现石家庄当年是在久晴干燥、偏热的气候条件下才暴发流脑的,病属暑温范畴,故用白虎汤能获良效。而本年北京地区雨水较多,气候偏湿,病属湿温范畴,仍以白虎汤救治,当然药不对症。他采用芳香化浊、通阳利湿的方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使许多重危病人起死回生,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通过抢救大量“乙脑”病人,蒲氏根据其偏热、偏湿等不同的气候特点及其发病过程,总结出了辛凉透邪、逐秽通里、清热解毒、开窍豁痰、镇肝熄风、通阳利湿、生津益胃、清燥养阴等八法,大大丰富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蒲老在《时病的治疗经验》一文中强调:“治疗外感热病,融会贯通‘伤寒’‘温病’和‘瘟疫’学说,方能运用自如。”他认为外邪以寒温之性分,《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学说在伤寒的基础上详论其温,有所发扬创新,但又离不开《伤寒论》理法方药的源泉。“伤寒”“瘟疫”“温病”三学说,一源三支,并非流派之争,而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发病原因而发展起来的不同治病方法。他将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和扩充热病的辨证论治内容。他说:“温病学说,温热在卫用辛凉透邪,湿温留恋气分,立通阳利湿法;瘟疫初起,即宜解毒逐移为先,为热病初起祛邪增添了治疗新法;热入营血,开创透热转气、凉血散血、开窍宣闭、育阴熄风等法,为抢救热病血热妄行,昏迷痉厥、真阴欲绝等重症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实补《伤寒论》之不足。然辛温解表,温阳救逆等伤寒之法亦不可废。”治病求本 注重胃气中医诊治疾病,首顾胃气,注重整体,凡治内伤杂病,尤其注重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蒲老强调:“胃气受戕,则内伤难复。故上损及胃,下损及脾,皆在难治之列。五脏无论何脏之虚而关于胃者,必从胃治,不关于胃者亦当时刻不忘顾护胃气这个根本。”蒲老进一步强调:“脾胃虚弱之病,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重则欲速不达,反致虚弱更甚。”他在《低烧的治疗经验》一文中说:“东垣创补中益气汤,黄芪一味最重,也只用到一钱,余药皆为数分,盖因中虚不任重剂之故,医者不可不察。”运用八法 多有发挥蒲老在《八法运用》一文中提出:“以法治病,不以方应病。若固执一病一方,则失辨证论治之精神。八法是治疗大法,当用而用,并得其法,自然应手取效。若不当用而用之,则为误治,误治尚易察觉,唯当用而用之,但不得其法,病情不得改善,往往因用法无误,终不解其何故。”蒲氏言善用八法者,必须达到“汗而勿伤、下而勿夺、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损”的境界。
  如汗法用于外感表证,能解表透邪外出,使疾病早期而愈。伤寒宜辛温发汗,中风宜和营微汗;温病当辛凉透汗,湿温虽然禁汗,但亦要芳香宣透,故有“不得微汗,病必难除”之论。伏邪怫热,自内向外,首贵透发。病因不同,汗法有异,混淆不清,必汗而有伤。汗之不及固无功,汗之太过则伤表,大汗必伤阳,过汗亦耗阴。
  再说下法,即攻法,病邪在里则下之,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的阳明里热结实与温病在气分的热结肠胃,都要攻下,并有急下、可下、失下、误下之说。慢性杂病有里实者,亦需攻下。应下失下,会造成严重后果。而表邪郁闭误下,则导致邪陷入里,延误病程,致伤正气,是为下而有损的后果,尚须警戒。攻下的目的,多是攻逐肠胃邪热结实,亦有泻水、逐痰、攻逐瘀血之用。病情不同,下法用药各异:有寒下、温下、润下和攻补兼施,毒火宜急下、风火宜疏下、燥火宜润下、食积宜消下、瘀血宜通下、水火互结宜导下。方因证异,不容混淆,均需辨证分析。一案例,曾见一“乙脑”患者,高热,烦躁,腹胀满,二日无大便,当时多数同志主张攻下,蒲诊脉滑,里热未结实,故不主张攻下,结果攻下方将开毕,病人拉了稀溏便,若用下法,岂不伤阴?
  凡蒲老治病,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结合天时,注重胃气,善用八法,融会贯通,用药则精简灵便,主张以法治病而不以方治病。蒲老治学严谨,所述医话辨证明晰、深入浅出,是我辈学习中医的难得佳作。其不吝秘术,广求传播,所秉承的也是力求为民除疾的赤诚之心。蒲老一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大医之道,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