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见信如晤纸短情长
作者:逄金晖 李奕 王美尧
“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书信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从“尺牍”到“尺素”,再到纸张,伴随着载体的变化,书信绵延了数千年之久。直至今日,我们打开一封家书,追寻作者的思绪,如同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仍能时时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温度。而在当下,虽然书信文化式微,但依旧有人心怀双鲤,以信会友。
书信作为一种便利大众的传统文化,在中医文献研究所刘更生教授眼中,代表了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一段纸卷泛黄的旧时光。“书信,是有感情的,它沟通的是人们的内心;而现代的媒体技术,只是联络了人们的信息。通信的方式进步了,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远了,情也未近。”书信虽然不能及时带回消息,但却在期盼许久后予人以惊喜。鸿雁传书,彩笺尺素;山长水阔,两处相思。刘更生老师回忆起当年上大学的时光,基本每周都会寄一封家书,以防家人挂念。“家书抵万金”,收到家书时,欣喜万分,读多少遍也舍不得放下。
虽时隔多年,刘老师依然清晰地记得哥哥独自赴京读大学后,往家寄的第一封信。那是1978年的二三月份,从蓬莱到天津再到北京,路途遥远,通讯落后延迟,全家人都在翘首期盼着这封家信的到来。它不仅是为了报平安,更是满载着哥哥的思念,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弥足珍贵,此后经年,因搬家两三次,丢失了部分书信,这也让刘老师深感遗憾。那些保存至今的家书,承载着亲人的挂念,特殊的记忆更是一种历经岁月的念旧情怀,岁岁年年,此情不变。
书信中流淌着纯粹的情感,也散发着浓郁的墨香,而“邮递员”在我们的心中就幻化成了一个爱的使者。校学生会为服务师生,每周会把信件从邮局取到校会办公室,而后,由各院学生领取。其中,中医学院学生会生活权益部为方便同学,会将本学院同学的信件统一拿回并分发给各班生活委员。与此同时,书信也通过活动的形式更广泛地走进同学们的视野。例如社联的“时光慢递”活动就充满了书信气息,通过书信连接现在与未来,借一纸书信穿梭时光,与将来的自己对话。时光虽漫长,但遥遥未必无期……“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书信的字里行间,隐匿的是其他信息媒体所表达不出的情感。一个个字,一抹抹情,一段段故事,扣人心弦的不仅是文字本身,更是写信、收信的人。一种文化信仰,一种心底思念,不加太多修饰,不带太多谎言。
如今,人们借助网络,联系得更加紧密,纵隔千山万水,距离也不再是问题,“从前慢”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交流虽多了,感情却淡了,联系虽多了,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却少了。书信传承的是文化力量,更是文化精神!我们离不开书信文化,更割舍不下曾经写信的日子。墨香流转的纸短情长,由你我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