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转着 , 水 转着,我也在转着。
假期里读了余秋雨先生的 《文化苦旅》,感触颇深,沉醉良久。在书的扉页上写着“此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见此,读此书的兴致也就来了。但也还记得小时候看到这本书时,刚刚看到名字就被震惊,不敢去翻。或许成熟了,兴致也变了,就买下了此书。
此书在目录上大致看去就像一篇篇游记散文组合而成,可是当你慢慢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每篇文章中都有作者对文化的沉思,或是对历史的感慨和喟叹,或是对人生深刻的剖析。读后暗自心惊。余先生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余先生心中的自然山水已化为了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于是文化的苦旅也变成了文化的盛宴。
请让我在这盛宴里沉醉一次吧!
我的眼前呈现了莫高窟那苍老的身影,他形单影只的站在那,熬尽了风霜。他没有离我们而去,还在那,他需要我们的守护。转眼却看到了王道士低头哈腰地站在那里,将“沉重而又泛着铁光”的钥匙交给了别人。一箱箱极具色彩的文物从莫高窟的眼前运走,只剩了一道道车辙残存。风吹过来,车辙也没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平淡的道尽了三桥的魅力,以小见大,这也是江南小镇的魅力。书上描写的江南小镇是那样的宜居,难怪历年来古人不得志时,喜爱隐居江南。世人皆知江南的细腻与柔和,但其还有“深明人世大义”的另一面,就连坐在桥墩上晒太阳的老人都具有洞幽悉微的评判能力。江南在蛰伏着,他们喜爱平和,不愿在哀怨中生活。走在江南小巷的青石板上,看着淙淙流水在日光下闪着银芒。走进江南园林里,在古人的佑护下肆意成长的树木伴着老漆依存的窗柩,日子在年轮上滚动。
钦佩范钦,能有长远的眼光,建立了如今还在风雨中屹立的天一阁,或许也是其兴趣使然,藏书易,守书不易啊,这也是其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的表现,这是一种清醒或是超前的社会行为。范钦的成功是范氏家族灵魂的袒示,是其灵魂的延续。
亦喜爱余先生笔下的“夜雨诗意”这篇文章。夜雨是冰凉的,也是极具诗意的。如果有一颗梧桐树就更妙了。寂静小村里,点着油烛,在昏昏暗暗的黄晕里,翻着一本古籍,线装本的古诗词或许会很好,淅淅沥沥的雨打在梧桐叶上,清冷的风吹着窗。累了,便吹了油灯,躺下,听着窗外风雨声,思索着前世今生,一夜无眠也罢。枯涸的心便也得到了些许慰藉。
苦旅着,惋惜着,感动着。文化的苦旅便也成了文化的盛宴。世界妙处的地方太多太多,舍其一生也走不完。那便独行着,感恩着,仰望着,慢慢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