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苏州科技大学 - 《苏州科技大学报》

语言漫谈——————从“点赞”说开去

作者:□孟守介    
2015-11-30     浏览(96)     (0)

  “点赞”一词,从近几年开始使用并成为热门词。这个词近几年使用频率很高,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近几年,电脑普及,很多人不再用笔了。手在键盘上一“点”,需要的词(字)就显示出来了,非常便捷。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十分赞赏或赞许,于是手指一点“赞”就成了。于是乎现代汉语中出了一个新词———“点赞”。
  原来“点赞”是近期的产物,是新时代孕育出来的新词。
  语言,随着时代脚步,不断在前进着。新词新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产生,同时也不断消亡着———不用了就等于消亡了。这是规律。
  新词新语的产生,总是打着时代烙印的。毛泽东曾经批评过一些人写文章空而长,比作“懒婆娘的臭脚布———又臭又长。”这个词语,比喻文章人不爱看,空泛乏味,十分形象生动。
  为什么懒婆娘有臭脚布呢?这是因为,清朝时代,幼年女子,要裹小脚,以三寸金莲为美。这一裹脚,自然需要长的布,紧紧地裹,裹得越紧,脚才能裹得小。如果这小姑娘,很懒,不常洗裹脚布,自然就臭了。毛泽东,是亲眼见过他的前辈、同辈甚至晚辈(笔者母亲小毛泽东二十岁,也是小脚)是裹过脚的,所以当时有这个歇后语,他信手拈来,使用得很顺当、生动。毛泽东面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读者、听众,不需要注解就懂,如果是眼前,恐怕很多读者、听众就不懂了,即使作一番说明,怕也不一定觉得生动、形象了。因为,没有这种裹脚布了,没有这种体验了。
  还举个毛泽东说过的例子。“东风压倒西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红楼梦》里的词语,林黛玉说的话。毛泽东对《红楼梦》很欣赏,他要求部下熟读,至少读五遍。他是常常读的,所以他对林黛玉的话,张口就来。毛泽东引用这句话,是1957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话时第一次使用。一经毛泽东使用,“东风”、“东风压倒西风”,成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热门词。我虽然没考证过,但我相信,像“东风牌汽车”中“东风”就是因为毛泽东讲话而用的,而且一直用到现在还在用,成为中国汽车的一个著名品牌。《光明日报》副刊,也由此改成“东风”(不过现在已不用了)。我们年轻时,常喊的口号是:“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上,究竟谁怕谁?”当时,凡是“东风”,就是革命,凡是西风,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时代过去了,“东风”也吹得少了。
  年纪稍大的人,肯定还记得,“文革”时期,满视野、满耳朵,都是“红卫兵”“文攻武卫”等热词,而如今已成历史。
  原来,时代对词语的产生、使用、消亡,是如此密切!如果电脑不用了,“点赞”还会用吗?我想,消亡大概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且记住,语言的词汇与时代的紧密关系。就说到这里,是谓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