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杯第200期
11月底的苏州早已入冬,满城尽是银杏黄;在广州却是另外一番景象,30多度的高温炎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11月16日至21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捷报传来,由范凌云老师指导,时亦欢等同学完成的《从空间城镇化到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对苏州市“被”进城农民生活变迁的调查分析》作品荣获全国一等奖。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中,我校终于实现了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
“十四届”挑战杯的比赛从去年9、10月的学院选拔开始,历经学校、省赛和国赛的层层筛选,直到今年11月才正式结束,比赛过程十分磨人心。全国一等奖,这光鲜亮丽的荣誉背后,承载的是一份难以想象的坚持,殊不知是多少心血和汗水的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骄傲?
团队组建:五个“臭皮匠”各具所长团队队长时亦欢告诉记者,当初她并不知道有“挑战杯”这项比赛,一切还是缘起于她大四下学期与室友缪青、蔚丹一起组队参赛参加的由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调查报告竞赛。时亦欢是带头人,负责建立报告框架和撰写报告,缪青和蔚丹负责图表制作、排版。刘庆伟作为男生主动承担脏活累活,出去跑村庄、跑安置区前都买好水,负责统计数据、录入等比较繁琐的工作。
最终,他们的作品顺利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建筑城规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孟庆艳和团委老师周思颖鼓励他们完善这份作品顺势参加“挑战杯”。因为升上大五(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是五年制),临近毕业准备考研的他们课业繁重,于是大四的吴励智也加盟了。
“时亦欢看的书好多,学识渊博得让我自愧不如。她思路清晰,逻辑性和文字功底较好,能把握团队的大方向,我们只要跟着她走就可以了。”一说起现已就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这位研一学姐,吴励智就抑制不住崇拜之情。他还自嘲:“我不是特别擅长写论文,当学姐找到我时,我真怕坑了她们。”其实他是一个认真踏实肯干的人,尽心尽力帮团队校对稿子,还写新闻发表在扬子晚报等媒体。
一次在做数据处理时为了得到想要的结论,他们一开始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被老师们否决了,老师建议他们用均值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做。同学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聚在教室里讨论参数的选择问题。因为每种选择都有道理,不能很武断地下结论,只能一个一个去试。最后综合大家意见,从中挑取方法合理又最符合实际情况、最贴合他们定性总结出结论的参数选择。
实地调研:小组成员打上了兴奋剂时亦欢的团队在四处奔波寻访苏州本地安置区的“被进城农民”做调查时常常会遭到一些农民的不理解,质问他们是干什么的,问这些问题有什么用,甚至直接赶走他们。由于调查对象大部分是苏州本地的中老年人,只会说苏州话,也常常会产生语言交流上的障碍。遇到不会讲普通话的农民,就由时亦欢出面沟通。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交谈中常常跑题。几次下来他们就逐渐找到方法———要抛弃专业术语,像拉家常一样和他们交谈,进而得出调查想要的答案。
在离江枫校区较近的马浜花园调查时,一些老人提出,小区没有菜场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很多外地摊贩会直接在小区内部摆摊,造成道路堵塞、不清洁。又有一位老人争着说:“这里也没有公共厕所。我们闲来喜欢聚在楼下聊聊天,想上厕所还得各自回家非常不便。”诸如此类有利于提取空间规划的信息常常给小组调研打上一剂兴奋剂。“因为从学生的角度是很难考虑到这些问题的,通过他们的反映,我们确实收获了很多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打破了思维的局限性。”时亦欢说。
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百姓的调研,通过城乡规划学和社会学的学科交叉,采用社会空间视角来对农民未进城和进城后生活、进城农民生活和市民生活进行比较,才形成了他们的报告特色。
压力倍增:“再努力一点让自己优秀”
由于每一轮比赛的不同阶段都要重新提交作品的文稿,范凌云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轮轮不断地修改、丰富和完善内容,大约提交了十几次文稿。稿子几乎是半个月一小改、一个月一大改,前前后后改的次数都没办法记得清了。“每次范老师都是身体力行地带领我们做到那一轮的最好。”
在一次学期末,第二天九点就要交稿了,他们熬了一个通宵没睡,还建立了讨论组发稿纸、图片供大家交流讨论。最后,讨论组官方提示:发的照片已经达到最上限!最后只能各自私聊发图片。
渐渐地,建筑城规学院里起初一起参加“挑战杯”的团队仅剩时亦欢一组进入国赛了,他们压力倍增。范老师就给他们舒缓压力,鼓励他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坚持到最后。“既然已经付出了百分之六十的努力,却也只能拿到一个及格分,为什么就不能再努力一点让自己达到优秀?这样的努力才不会留有遗憾。”范老师费心地找到其他高校的老师对他们的这份作品进行评审,争取获得多方的意见来指导他们。
同学们白天要上课后会有不少课程作业。当时范老师在香港,她就多次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通过QQ对同学们悉心指导。“范老师跟我们讲解到12点多,然后赶末班的地铁回家。我们挺担心的,叮嘱范老师这么晚在香港要注意安全。”在交稿的前夕和最后关头,有五六次他们还麻烦了范老师加班,学生和老师一起熬夜到早上六七点,期间范老师还亲自修改。还有两三次交稿时间是在下午,范老师午饭都来不及吃,一直陪着同学们修改到下午四五点,抓紧时间做到最好。就连十一国庆期间和五一放假期间范老师也没有休息,依然在指导他们修改报告。
范老师说:“我只是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提供人脉和自己学术上专业知识的帮助。我个人希望低调一些,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努力。他们不仅要忙毕业,还要忙课外的赛事,着实太不容易了!”
得知获奖:“哭吧,我抱着你哭”
省赛是今年6月初,当时距缪青和时亦欢交毕业设计和参加毕业答辩已不到一个星期,由于专业性质画图的工作量比较大,她们迫不得已地听从毕业指导老师的意见,向学院申请延迟提交毕业设计文本。在汇报的前一天晚上,范老师网上远程指导他们汇报到凌晨1点;为了让汇报更为熟练,缪青背到凌晨2点。时亦欢在一旁陪她,由于太困了无数次眼皮发沉脑袋往下掉,最后直接就趴在椅子上睡着了。
因为有了省赛的经验,国赛时由时亦欢作汇报相对就没有那么紧张了。范老师在汇报前一晚很认真地分析当前形势,理清他们作品的思路、特点,汇报、答辩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包括语言组织、语句停顿、重点内容的强调,还亲自示范。第二天早上洗漱好,范老师特意再让时亦欢再练习一遍,加深印象。缪青不辞劳苦跑去看其他组的汇报情况,把其他组学生是采取什么形式汇报的,怎样组织语句的,评委又是给出什么意见通通记录下来,借此完善他们的汇报。
最后得知获奖的那一刻,同学们既高兴又激动。时亦欢一把抱住范老师说:“我很想哭。”范老师说:“哭吧,我抱着你哭。”然后她就真的抱着范老师哭了,眼泪不住地往下掉。其中的辛酸、激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他们和老师一直以来的努力、辛苦终于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范老师也在她耳边说:“加油!相信坚持总会有收获的!”这句话对同学们终身受益。
在被问及为什么对“挑战杯”付出这么多时,范老师用了八个字来回答:“不忘初心,不负光阴。”范老师评价说:“这个团队的同学很能吃苦,比较团结。在与考研、毕业设计、找工作的时间冲突中,大家为了挑战杯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团队的协作能力、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锻炼,对事情的责任心与集体的荣誉感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在挑战杯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受益良多:锻炼了自身的毅力,学会了怎样与他人交流,提高了团队组织能力,对于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安排时间等也都有了不少切身体会。
在筑梦的路上,他们并不形单影只,老师珍贵的鼓励、同学间相互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一路走来,他们的付出甘之如饴,他们的所得终归于欢喜,最珍贵的是,他们因为“挑战杯”提升了自己,收获了真情,没有让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