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上)
作者:朱玉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越过了整整六十个 年头,按我国古代纪年,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即一个 周期。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已经历了80多个“甲 子”,六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这 短暂的岁月内,中国的历史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穷二白”,经济极 端落后,现代工业产值仅占国内总产值的10%,其余 90%左右为分散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旧中国的工业 水平很低,内部结构不合理,轻工业比重大,占全部 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重工业比重小,在只占1/3的 重工业中,机器制造业产值仅占0.1%。而在少得可怜 的机器制造业中,主要是从事修理和装配业务,还没 有独立的机械制造业,现代化的大型器具如汽车、拖 拉机和飞机等都不能制造,所需的机器设备和重要 原材料都依靠进口。工业的技术水平低,工厂规模 小,技术落后,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很低,如鞍山钢铁 厂这样的大厂,在生 产技术上也有不少 是手工业操作,一般 工厂更可想而知。
旧中国的农业 生产更是落后。农 业生产率低,粮食 平均每亩年产量不 足200斤,棉花平 均每亩产皮棉不足 100斤。在新中国建 立以前的半个世纪内,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在14000 万吨左右,号称以农业立国的我国每年还需要进口 大量的粮食和棉花。1931年到1936年平均每年入 超粮食约为38亿斤,占外国商品入超的35%以上; 原棉的输入,自1931年至1948年平均每年输入 300余万担。由于这些农产品的输入,更直接地阻碍 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 与物质生产数量不相适应。工业产品总产量,落后 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平之间的差距在100 年以上,不仅大大低于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而且落后于与中国国情差不多的印度。1947年 印度宣布独立时,其工业实际力量列于世界10强 之列。而当时中国的工业主要产品居世界位次,钢 26位,发电量25位,原油27位,只有煤产量占第7 位。旧中国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人民生活贫困。 按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的1936年计算,我国 人均国民收入每年不过16.84美元,当时美国人均 收入269美元,是中国的16倍。16.84美元在当时 折合法币或银元57.10元。57元的人均收并未真正 反映全民的平均收入,我国大部分农民人均年收入 在30元以下,占63%的农户约有2.28亿人生活在 贫困线以下,过着“糠菜半年粮”不得温饱的生活。
旧中国本来就脆弱的经济,经过日本侵略者多 年的摧残和掠夺,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的破 坏,建国前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日趋破产。工业总产量 大约比抗日战争前的最高产量下降一半左右。粮食 总产量比抗日战争前最高产量减少25%,棉花总产 量减少47.6%。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长达十余年之 久的通货膨胀造成投机猖獗、金融无序、市场紊乱。 工商业无法正常经营的情况仍在继续,工业破产、农 业凋敞、交通阻塞、经济混乱、失业现象严重,财政入 不敷出。人民政府从国民党政府那里承受下来的就 是一个经济破敝不堪的烂摊子。西方侵略者对新中 国在经济上实行禁运封锁,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主 义;国内的反对者也叫嚷中国共产党只会打仗,不懂 经济,不会搞经济建设,甚至要同共产党争夺对经济 的领导权。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就是在极其困难的情 况下进行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 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历史,中华民 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和 信心领导中国人民把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 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伟大的国家。 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就把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作 为中心任务,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工农业生产,不仅 恢复而且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从1953年起, 我国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开展了大规模的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为我 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奠定了物质技术的初步基础。当然新中国经济发展道 路是不平坦的,有失误,受过挫折。1958年轻率发动 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带来了农业生产和 后两年工业生产的大幅度下跌,经济效益降低。“文化 大革命”使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 陷于困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经验教 训,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定了把全党工作着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经过后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开辟了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建设起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 新体系,一方面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确立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这是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六十年来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其速 度之快是别国所不及的。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 施和两次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 有了迅速的发展,一个百年积弱的穷国成为经济大 国,从根本上必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1952年国内 生产总值为679亿元,2008年增长到302853.4亿 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76.8倍,平均年增 长8.1%,增长 速度位居世界 第一。就我国工 业发展速度而 言更是世界罕 见。如煤的产 量,1949年只 有 0.32亿吨, 到2005年达到 20.6亿吨,增长 87倍;钢的产 量1949年只有15.8万吨,到2007年达到4.9亿吨, 增长3000多倍;石油2005年达到1.81亿吨,是建 国前的1508倍;水泥产量是建国前的660多倍;发 电量是建国前的576倍。这些基础工业的迅速发展, 为我们建立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 理、规模比较宏大的现代工业,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段差距,但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由 后向前提了。我国目前有172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 一位,行业遍布纺织、家电制造、通信设备、医药、机 械装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上,尤其是在道路交通设施上,成了世界的领跑者。 目前我国铁路总长76600公里,为亚洲之最,列世界 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国。我国高速公路有6万多公 里,居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 107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3 倍,比建国初期的1952年增长100倍。2001年中国 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生产增加值比例达51.5%,中 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工 业大国,正在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预计到 2020年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