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把“八”放进“五十八”

———人大精神在学子心中薪火相传

作者:■王琛    
2009-06-22     浏览(291)     (1)

该文章总结了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8年时光的经历,他赞扬了学校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坚持和贡献,以及人大精神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作者表示,虽然时间短暂,但这段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58年前的10月3日,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成立了,那就是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陕北公学的题词。从陕北公学走来,到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这段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的成长经历注定了如今人民大学的与众不同,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良的校风被浓缩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
  从陕北公学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共培养了20多万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声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技工作者,他们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和“不可替代”的贡献。
  自己也应该算这58年来人大培养的20多万人中的一员,历史是人创造的,但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却又显得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面对58年来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面对58年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人大精神,我也试着把自己8年的学生生涯放进去,贸然作些感想。
  8年前,还记得刚刚经历完高考冲刺的我,准备填报志愿时面前的选择:一座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一片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座山,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后来,我在志愿填报书上郑重在第一志愿栏填入“中国人民大学”,如愿的收到信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踏上了开赴北京的列车,从小习惯了“能吃苦”和“要独立”的教育,所以毫无畏惧和退却,笑着就来了!
  8年间,厚积薄发,还是薄积厚发?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始,高代、数分、离散、概率、实分析、随机、运筹、计量等等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第四借阅室的《吉米多维奇》曾经是多少个夜晚挑灯夜读的伙伴。如果说这些课程开启了认识自然、破解基本的命题与现象的学术眼界,那么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数据结构等信息学院的特色课程更加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从应用数学转到数量经济学再到硕博连读,我找到了学术兴趣,更让我懂得了成功来自漫长的坚守和不懈的寻觅。厚积薄发,要耐得寂寞,要吃得苦头,经济学是最接近科学的社会科学,而但凡科学研究都需要极度的耐心和毅力。
  8年间,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在现实生活中,知与行孰难孰易,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做出不同的回答。从本科生第二课堂实践,“三个代表”社区宣讲,到内蒙古纳曼支教,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再到银行投资咨询报告、能源企业发展战略调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知与行的探索中,方可不断阐释人生的意义,也让我得到了更多的历练。
  8年间,偏执坚持,还是坚持偏执?从学生会干事、青协志愿者做起,到班长、支书,再到留学海外做助教、助研,从大运会时期给运动场馆打扫卫生志愿服务开始,到“非典”时期组织全班同学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工作,再到习题课上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允许自己给出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这不仅是偏执,更加是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不小心你就会发现,我也成功了”。
  8年间,是接受他人关怀,还是关怀他人?人的生活,最大的组成部分是情感、创造和付出。从助理班主任到政治辅导员,带过了三个本科班级,太多的酸甜苦辣在其中,但这些倾注我极大精力的学生,却使得我有机会换一种方式去付出与回报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从有幸成为第一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国家公派研究生到组建墨尔本地区国家公派研究生联谊会并当选联谊会主席,不仅完成了从社会关注到通过社团他人关注的转型,更多了心怀兼济天下的志向。没有理想就没有现实。理想可以使困难变得容易克服,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8年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五十周年的演讲比赛中,我曾凭借《凤凰台上凤凰游》的讲稿获得特等奖,文中将人大的“大师、大楼、大气”比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凤凰台”。8年后的今天,离开了祖国才知道自己更爱国,离开了人大才知道自己更爱校。读到“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读到“佛经对仙语,夏耨对春耘。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对朝云”,我想,我很幸运自己出生在中国,成长在人大。自己的国家是最骄傲的,人大母校给予我的精神财富是最宝贵的。
  关注身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大精英,看看他们正在为中国做出的贡献和带来的变化,足见一拨又一拨“人大人”正无愧历史的使命,给我们的祖国和这个时代赋予对等的价值回报。
  在历史的长河中,58年沧海一粟,弹指一挥间;但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58年居功至伟。在人生的旅途中,8年短暂一瞬,稍纵即逝;但在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履历中,高等教育8年可谓黄金时期。58年波澜壮阔,人民大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8年积极探索,大学精神让学子受益无穷;8年大学生涯,我与人大一起向前!
  (作者系经济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经济系联合培养博士生,本文作于2008年获“人大精神与大学精神”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