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知难而进
———《清代诗文集汇编·小传》结项汇报
作者:■杨东梁
《清代诗文集汇编·小传》项目是纪宝成教授、何芳川教授主持的《清代诗文集汇编》下设的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历时三年零两个月完成,成果提交形式为电子和纸质两种文本。小传的撰写难度很大,需要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并广泛搜集资料。该项目得到了国家清史编委会和学术界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该成果被一位专家评价为“极利于读者查阅与利用,很有学术价值”。
“《清代诗文集汇编·小传》”项目(以下简称《小传》),是纪宝成教授、何芳川教授主持的《清代诗文集汇编》(简称《汇编》)下设的一个子项目。当今天项目完成之际,不由得让我们深深怀念在项目进行中去世的何芳川教授。
整个《汇编》项目在2005年新春伊始就在筹划、准备。2006年1月,《小传》项目正式启动,至2009年3月提交全部成果,历时三年零两个月(如加上准备阶段则近四年)。《清代诗文集汇编》共收清人诗文集4058部,由于一位作者有收录著作数种者,故作者小传为3423篇,总计约72万余字。成果提交形式为电子和纸质两种文本。
清人诗文集林林总总,浩如烟海,有人估计总数在8万种左右,据统计,今存逾2万家约4万种。从如此丰富的文献中选取4000余种,并配以3400余篇作者小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须知,经全国史学工作者多年努力,撰写、出版的《清代人物传稿》(上、下编)只收了1500人。现正在纂修的大型清史人物传记部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收罗较全,也不过3000多人。要撰写3400多个有诗文集存世人物的小传谈何容易!
特别要指出的是,如许传主中,许多人物并非知名人士,史料颇难寻觅,其生平事迹或不见经传,或语焉不详。要写出他们的生卒年份、身世履历、科第著述,乃至文风特点,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有些人物在学术研究中颇有争议,不但史料需要考证,而且评价不一。小传的撰写虽强调“秉笔直书、不做评论”,但人物的定位是需要把握好的,这自然为下笔着墨增添了难度。再有,有些人物学界研究比较充分,不但资料丰富,研究成果也很多,篇幅要浓缩至二、三百字,亦颇难把握。
另外,所选4000余种清代诗文集,除在北大图书馆、人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收藏较为集中外,还分别藏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山西、山东、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辽宁、吉林等省市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查找极为不便。有些收藏单位对相关文献或秘不示人,或收费昂贵,为查阅与作者小传相关的原始资料带来了困难。面对这些难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
一、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
在项目组10名成员中,绝大部分没有清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为此,我们加强了集体研究讨论,除了平时经常讨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外,还在项目组内先后召开了10余次工作会议和业务研讨会,并先后向多名有关专家进行了学术咨询。对于清史编委会文献组召开的专家评审会,我们十分重视,对专家们提出的修改意见,虚心接受,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努力做好小传初稿的修改工作。
二、走出校门,广泛搜集资料。
除利用本馆资料外,我们还到北京市其他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同时,组织绝大部分项目组成员(个别成员因事缺席)先后赴上海、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广东等省、市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工作调研和搜集相关资料。
三、做好组织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我们强调,项目组是为完成本项学术任务而建的工作团队,虽然学术活动主要是个人劳动,但《小传》又是个集体攻关项目。为了完成好本项任务,我们有明确的撰写要求,有具体的任务分工,有统一的工作进度,有严格的把关检查。同时还特别强调工作纪律和学术纪律发扬学术民主与形成学术共识相结合。
通过项目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在国家清史编委会文献组的指导、帮助下,经学术界诸位有关专家的审读、把关,《清代诗文集汇编·小传》项目终于得以完成,这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国家清史编委会特别是戴逸教授的果敢决策,《清代诗文集汇编》(当然也包括作者小传)是不可能问世的。
本项成果虽尚未公之于众,但个别参加审读的专家对之已有评论。有一位专家在其“评审意见”中曾这样写道:“本篇搜罗甚富,极利于读者查阅与利用,很有学术价值。《小传》对各位的介绍,以简短的篇幅,囊括了传主一生的主要经历、文风特点、主要著述等重要内容,可谓文约事丰;且用词典雅,颇有韵味。可以想见编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劳动”。国家清史编委会主任戴逸教授在审读了部分小传初稿后,也给予了肯定,他说:“初步印象感到写得尚好,字数少而能抓住要处,可称‘要言不繁’,信息量较丰富”,“能编出一部三千多人的清代诗文集,配以一套完整的小传,可谓红花绿叶,相得益彰”。
(作者系清史研究所教授,《清代诗文集汇编·小传》项目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