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

韩老是珞珈山的“镇山之石”

本报记者 杨欣欣

2009-06-06     浏览(278)     (0)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韩德培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上深情回顾其一生,赞其为“镇山之石”,贡献重大。韩老曾提出学科设置意见并分享见解,如今其环境法研究成果突出。顾海良为悼念韩老正推动设立韩德培铜像等纪念项目。

    “60余年的历程中,他的脚印布满珞珈的条条小径,他的睿智遍撒校园的个个角落,他是珞珈山的‘镇山之石’。”6月2日,在韩德培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上,校长顾海良满怀深情地回顾了韩老的一生,以“镇山之石”的美誉,高度赞扬韩老为对中国法治事业、教育事业和武汉大学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镇山之石’这一说法最初出自于我,没想到最后又由我代表武汉大学,对韩老做出这一评价,表达最后的哀思。”说起“镇山之石”一词的由来,顾海良对韩老的敬仰与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颇感自豪与欣慰。他向记者娓娓述说了与韩老之间的一段往事。
    1996年,顾海良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到教育部工作,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一天,他收到武汉大学韩德培教授的一封长信,信中提出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进行重新设置的意见,并希望把环境法学列入学科目录。学位办非常重视这一意见,顾海良为此专程从北京前往武大,听取韩老的意见,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韩德培教授。
    交谈中,韩老就法学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学者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等发表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回到教育部后,顾海良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认真研究了韩老的意见和建议。他深有感触地说:“韩德培教授不愧为真正的学术大师,他称得上珞珈山的‘镇山之石’!”
    “我当时没想到自己2001年会到武大工作,与韩老有了更深的交往。”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出自他之口的“镇山之石”的说法,已经在法学界传为美谈。
    那是顾海良刚到武大担任党委书记后不久,2002年2月6日,他代表学校为韩老祝寿。在韩老家中,碰到了前来祝寿的王峻岩校友,他是海南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常委。王峻岩向韩老奉上一幅条幅,上面写的就是“镇山之石”。王峻岩解释说:“这是国务院学位办一位领导同志对韩老的高度评价,非常贴切,也非常形象,现在已经在学术界广为传诵,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
    当得知当时国务院学位办那位领导同志就是顾海良时,在场的人不禁发出了会心的大笑和由衷的感叹。
    如今,距顾海良第一次说出“镇山之石”一词已过去13年,这13年中,韩德培教授一直笔耕不辍,在法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中不断有新的建树。在韩老的不懈努力下,环境法已成为我国法学学科中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这在国际上尚不多见;他创建的环境法和国际法两个研究所,分别于第一批、第二批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涵盖的学科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是韩老奋斗一生的硕果。珞珈山的“镇山之石”在不断增添新的砝码,显得更有份量。
    “韩德培教授一生献身武大,执教64载,奉献了毕生的心血,见证了武汉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也为武汉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长期的交往中,顾海良和韩德培不仅有工作和学术的探讨,也建立了深厚的个人感情与友谊。送别珞珈山的“镇山之石”,顾海良又怎能不唏嘘感慨!
    作为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正在力促韩德培铜像、韩德培法学研究基金、韩德培法学讲座、韩德培国际法奖等早日变成现实。在韩老的悼念簿上,他深情地写道:“韩老的精神,将成为武汉大学办学的不竭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