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韩老给我们留下永恒精神遗产

校党委书记 李健

2009-06-06     浏览(261)     (0)

本文描述了韩德培教授的逝世,他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大师和师魂,为武汉大学和中国法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高尚人格和学术风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6月2日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一代宗师韩德培教授作最后的诀别。
    连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各种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来自海内外的唁电唁函和花圈寄托着哀思,还有一幅幅挽联和一篇篇纪念文章,无不表达着崇敬和怀念之情。
    看着韩老慈祥含笑的遗像,我不禁回忆起第一次见到韩老的情景。我来武汉大学赴任后不久,即专程前往韩老家中拜访。韩老的大师风采,特别是他的博学睿智、热情谦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韩老非常关心学校工作,特别是就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临走时,已是近百岁高龄的韩老坚持要亲自送到门口。他的谦和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无论对谁,包括自己的学生,他都是那样谦恭有礼、虚怀若谷。
    前来参加韩老遗体告别仪式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和我说起一件往事。上世纪80年代,他还是华东政法学院的研究生,有一次来武大拜访韩德培教授。韩老在自己家中和他谈了两个多小时,从法学教育到学术交流,从治学方法到处世态度,亲切风趣,循循善诱,使年轻的曹建明深受启发。时隔20多年,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韩老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尚的人格;他德艺双馨,堪称典范。
    韩德培教授不愧为学术大师。他是中国国际法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环境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创建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都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他的杰出贡献使武汉大学在中国法学界享有了崇高的地位。他在学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不仅缔造了武大法学教育的辉煌,也推动了中国法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韩德培教授不愧为珞珈师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韩老作为一位教师的最好写照。他平生最关心的是学生,在病榻上最牵挂的还是学生。这位99岁的老人,在生病住院期间还在亲自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在就今年新招博士生的事提出具体意见。即使是在弥留之际的最后时光里,他还一直挂念着那些尚未毕业的博士生;他惦记着5月30日的博士生答辩,可是他29日就永远地离开了他难以割舍的学生……
    韩德培教授不愧为一代楷模。韩老7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距他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已过去整整28年。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他选择留在武大,选择献身教育事业,选择投身国家法治建设。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力报效祖国。他的高风亮节令我们敬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韩老生病住院期间,我曾三次到医院看望。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的乐观豁达和坚强仍时时感染着身边的人。韩老是带着未了的心愿走的,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表示:想到夫人的墓地看看;想回家看看。最终,韩老没有来得及与一生相濡以沫的夫人殷昭女士做最后的道别,没有来得及与奉献了60多个春秋的珞珈山做最后的道别,这使我们不禁分外痛惜。但是,成千上百前来凭吊和告别的人们,以共同的敬意、无尽的追思,告慰了韩老的英灵。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韩老身上,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韩老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完美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学术风范,为珞珈山留下了丰厚而永恒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