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高尚的情操 学习的楷模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马克昌

2009-06-06     浏览(265)     (0)

本文讲述了韩德培老师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以及他无私奉献、热爱法学事业、爱惜人才、追求真理的精神。作者在韩老师身边工作多年,受益匪浅。韩老师逝世令人悲痛,但他的精神永存。

    5月29日下午9时,韩德培老师驾鹤西去。消息传来,令人震惊,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但想到5月26日下午4时去医院看他的情景——他已不省人事,觉得消息不会虚假,悲痛突然袭来,心情无比沉重。
    韩老师走了,但韩老师仍然活在我的心中,他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一一浮上心头。
    在武汉大学读本科时,我是韩老师的学生。1979年武汉大学法律系恢复后,韩老师是法律系主任,我是系副主任。韩老师的高风亮节和感人事迹,不少为我所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韩老师热爱法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投入工作。1957年韩老师受到不公正待遇,历经坎坷。1979年改正后,担任法律系主任。他受命后把过去所受的委屈置之度外,一心扑在工作上。学校宣布恢复法律系时在8月下旬,天气比较炎热。恢复法律系,需要图书资料,可当时什么也没有。为了收集图书资料,他带领当时仅有的几位老师,到老图书馆书库内寻找法律图书。法律外文图书,因为无人阅读,都捆了起来,积满灰尘。书库内很热,个个汗流浃背。韩老师当时已近70高龄,不顾挥汗如雨,翻检一捆一捆积满灰尘的法律图书。每找到一本有用的图书,便向大家告捷,言语中充满胜利的喜悦。经过几天的努力,检出一批老法律图书,很快成立了法律系资料室。韩老师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让当时的资料室工作人员大为赞赏:您能想像吗?这样老资格的教授干起又苦又累的活会那样卖力!韩老师曾一再表示自己虽然老了,但一定要好好工作,把失去的时光抢回来。他常用“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老图书馆搜求图书资料的事迹,正是他所表达心声的诗句的生动表现。
    韩老师爱惜人才,爱护学生,心胸宽广,光明磊落,这种思想境界在晋升教师职称上表现十分明显。我和何华辉同志、张泉林同志都是韩老师的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都是青年教师,讲课很受学生欢迎,被誉为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
    1956年提职称时,在法律系主任韩老师的主持下,我由助教晋升为讲师,工资连升三级。1983年在韩老师主持下,我由1979年的副教授被晋升为教授。何华辉同志业务能力很强,韩老师慧眼识珠,将他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张尔林同志不久也得到晋升。随后,我们都成为各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韩老师的爱护和扶持。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韩老师对待某教师职称的晋升。某教师在1957年反右斗争时,有过伤害韩老师的言论,韩老师曾经和我谈及。1983年研究提升某教师的职称,韩老师二话没说,完全支持,某教师的副教授职称也就顺利解决。事后韩老师曾对我说:反右斗争时,某某虽然说了不该说的话,但那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是当时的形势嘛!心胸开阔,大度容人,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多么高尚!观其行,闻其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韩老师追求真理,维护真理,不跟风,不惟上,为了坚持真理,虽冒一定的风险在所不顾。1983年中国法学会在北京开会,韩老师和我一起参加。会议的主题是清除精神污染,会上列出属于精神污染的法学观点有无罪推定,并说无罪推定是资产阶级法学观点。韩老师颇不以为然,对之提出了有条有理的批评。他指出:无罪推定,严格说应为无罪假定,是在证据未能证明被告人有罪之前,假定他是无罪的,以避免先入为主,造成错判;并不是认为他就是无罪的。如果有罪证据确凿,经过法院审理,自然会作出有罪判决,怎么能说是精神污染呢?至于说是资产阶级法学观点也不确切。因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也采用无罪推定,社会主义国家的观点总不能说是资产阶级观点吧!韩老师的发言在小组内得到普遍支持。这一事实充分表现了他不跟风、不惟上、甘冒风险、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现在无罪推定已在刑事诉讼法中作了规定,事实证明韩老师坚持的观点完全正确。据说有位老师事前写了一篇肯定无罪推定的论文,清除精神污染之风一起,他马上向有关方面“自首”。相比之下,韩老师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我在韩老师身边工作多年,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他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他的为人处世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也是人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