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黑暗中的舞者》影评

作者:■民商经济法学院2015级 杨泽龙    
2016-11-22     浏览(62)     (0)




  “音乐剧中从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印象便是巨大的反差或者说是深深的落差感。从最表面上看,影片之中穿插的大量的音乐元素,让人如果不细看其内容会误以为是一个音乐剧,但是如果说这是一个音乐剧,那么也无疑是一个悲剧。这便与这句台词形成了荒诞的反差,这无疑是导演对那些钟爱于喜剧、闹剧者最好的讽刺与嘲笑,也是对我们的人生告诫。有人说导演这样刻意的营造悲剧氛围太过于虚假,但是有几个人的人生是一辈子充满了笑闹的?想必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痛苦挣扎中艰难熬过一段又一段的岁月,如同叔本华所言:“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所以这种离奇的悲剧,在我们看来就显得无比真实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许他们看倦了千篇一律的喜剧,或是对那种乌托邦式的幸福早已不抱幻想,意识到悲剧才是现实,喜剧只是幻想。这是这个时代的后遗症,是这个时代人们的迷茫。
  导演用两种不同的镜头来表现剧情,一种采用昏黄黑暗,剧烈摇晃,近乎现实纪录片的拍摄效果,暗示这是令人感到压抑的黑暗现实;另一种是色彩艳丽、明朗欢快的拍摄效果,暗示美好的幻想。这才是影片的虐心之处。刚刚还处于极度悲痛的处境,镜头一切,所有的错误都被原谅,所有的误解都被消弭,所有的恶都不复存在;镜头再一切,又回到了灰色的现实,你还沉浸在刚刚的欣慰愉悦之中,转眼间又坠入谷底,此时再回味幻想的片段就更叫人感到心凉。这让我从心里生发出了一句话:“幻想给人以希望,现实又使人陷入绝望。”当一个人处于绝境之时,她尚可通过幻想来逃避悲伤,却最终又不得不被拉回到现实。莎蔓把所有的希望寄予音乐,这是她唯一的生活支撑。枯燥的机器工作声,远处细微的钟声,都足以让她满足让她得到安慰。是啊,幻想给人以希望,现实又使人陷入绝望。这让我突然理解了我曾经听说的那些多重人格者。他们同样处于绝境,却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便分裂出其他人格替自己分担痛苦。那些人相比莎蔓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永远躲避痛苦。而莎蔓相比那些人无疑是坚强的,一个人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才能在这么令人绝望的现实下继续坚持下去。我想除了音乐剧的支持,还有她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也是“存在主义”存在的意义,生活是如此的荒诞如此的令人绝望,而我们要靠坚强的意志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法官审判起了莎蔓的灵魂与人性。这么一个纯洁与善良的灵魂就在法官的权威下被解释为丧失人性,真够讽刺。这让我想到了很相似的一个场面:《局外人》中审判默尔索的场景,还有那句“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是啊,人的灵魂看不到摸不着,一个人又有什么权利去解读另一个人的灵魂呢?一个人去杀另外一个人未必是因为仇恨,也可能恰恰相反,是出于友情,出于约定,让朋友得以解脱。然而这也不全是法官个人的错,也不能责怪莎蔓朋友的背叛。因为这个杀人的理由在常人看来都会觉得像是天方夜谭而不可思议。此时的莎蔓就像是当时的屈原“众人独醉我独醒”,当一个人处于一群醉汉之中的时候,反而会被当成是醉汉。莎蔓没有错,只是她异于常人,她拥有超过常人的善良与纯洁,其他人也没有错,这只是制度与灵魂碰撞时酿成的悲剧。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巨大的悲剧是,纯洁无暇善良到了极致的人往往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看完电影后,我便看到了朋友圈有人这样说道:“女主智商和情商低到要命,这是她活该。”我不置可否,这与智商情商无关,是人性问题,然后翻过了这条朋友圈。
  有时我会想,不光莎蔓,为什么善良的人绝大多数好心得不到好报。难道真的是人过于耿直就无法在这个世上存活了吗?这似乎对一个好人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但当我看到虚伪的处于困境中的比尔宁愿用死去摆脱这些痛苦之时,我突然想到,也许现实太过黑暗而不适合善良的人存在,他们的归宿应当是天堂。而心地不善的人却要在这黑暗的现实中忍受着愧疚的折磨直到死去。就像电影《无间道》中“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之大劫”这一佛语所说,这世间悲剧重重,就如同无间地狱,善良之人得以超脱,不善之人则饱受煎熬。
  我一直在想像《黑暗中的舞者》这样黑暗的电影拍摄出来对现实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为人们提供一些消极的负能量?或者是为了赚取人们的眼泪与同情?后来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猜测。有些人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正面目,更多的人还蒙在鼓里。他们要做的就是唤醒更多的人去看清这个世界,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