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院学生在“博文讲坛”上表演《鸿门宴》。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 族智慧、气质和精神的主要载体,是文 化创新的土壤和源泉,但它们往往文 字古奥、意义深曲,乍看起来似乎和当 代生活距离较大,不少大学生接受起 来还是有些困难,不容易生发主动学 习的兴趣。
任教以来,除了尽量做到讲解清 晰、生动,我偶尔会尝试让同学们在课 堂上表演一些传统经典中戏剧色彩比 较浓厚的情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 二:
首先,我希望让同学们感受到,经 典并不是刻板、生硬、隔膜的东西,它 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千百年 来持续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 们能够更主动地亲近它、理解它,对其 中的优秀因子加以科学的鉴别、吸收 和转化,它必将和今天乃至将来的中 国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契合,有力促 进社会和谐和人生幸福。
其次,角色表演是一种能够全方 位调动个人能力和潜质的艺术形式。 适当拉开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让学生 在假设的情境中还原生活,在特定的 时空里超越现实的“我”(自我),而全 副身心地成为另外一个“我”(角色),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紧张、放松身 心、解放天性、发掘天赋;通过适当锻 炼,能够大大增进表演者对人情、人 心、人性的理解,提高情商,使自己将 来更有希望成为深具魅力的社会角 色;大学生尝试戏剧表演,不仅能够培 养文艺爱好、提高审美趣味,还十分有 利于增强青年们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 能力。
如果成功地将以上两点优势结合 起来,无疑还能让我们的大学生在中 国文化经典戏剧化的过程里,强化对 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体会深度和践行能力。
在前几年的课堂教学中,假如偶 尔有这种“戏剧”尝试,我也只是让同 学们用三五分钟的时间即兴表演一 下,效果虽佳,却好像还没有让同学们 把自己的兴趣与才智比较充分地展示 出来。
这个学期的一次小小 “例外”,让 我惊异地感受到同学们对于经典、艺 术和生活的极大热忱。我发出表演 “号召”之后,正好下课铃声响起,于 是就顺延到下一周课上完成。仅仅一 周之后,10 位同学分为两组,围绕《论 语·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章,分别演绎出迥异的两种 风格。时间虽短,但参与其中的同学无 不兴味浓厚、全身心投入,他们不仅对 原文理解基本到位,还能在不违背经 典意义的基础上稍有发挥,而且正能 量满满。我和作为观众的同学无不为 他们的认真、虔敬态度感动。我似乎从 未如此真切地领略过这些所谓 “九〇 后”的耀眼光芒,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一旦迸发出来,竟然让我深感自愧弗 如。
这次“震撼”对我而言,显然应该 说是一次典型的“教学相长”,我越发 深刻地意识到:作为教师,的确应该密 切关注、用心寻找青年学生的兴趣点, 并且因势利导,把这种兴趣和专业学 习结合起来,这才有希望切实推动学 生的学业、能力和人格的全面提升。
学生的才华和热情不应该被忽视 或埋没。他们能在课上做得这么好,就 应当帮助他们在课堂之外开拓更加广 阔的挥洒空间。那次课后,我建议他们 对《侍坐》继续推敲打磨,并提议他们 以课上已经讲解过的 《史记·项羽本 纪》中的“鸿门宴”一节作为试点,尝 试排出一部情节、角色更加丰富的戏。 我为他们指定了“导演”,并严格要求 大家只能在课余时间来做,禁止因此 影响正常学习,其他则一切放手,编、 导、演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真没想 到,24 小时不到,学生周辉就拿出了 五千字的剧本初稿;将近一个月的时 间,18 位同学排出了男生、女生两版 《侍坐》和一版《鸿门宴》。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 的平台,我将此事向学院分管领导作 了汇报,立即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充分 肯定和大力支持。6 月25 日下午,两 出、三场短剧在文学院会议室以“博文 讲坛”的形式推出,学院领导、教师、青 岛著名媒体人十余人、数十位学生观 众观看了首演。
演出之后,观众和演职人员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对这次表演 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并且认 为此次表演为教学手段和形式的革新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当坚持下去,表 演范围还可以推衍到中国现当代乃至 西方文化文学经典,使之成为提高教 学效果的动力和助益,使之成为同学 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讨论中,师生们还提出了不少宝 贵的意见建议,比如语言层面上的不 足,通过表演立刻凸显出来。我非常赞 成一些观众的看法,表演语言应当同 生活语言适当拉开距离,比如普通话 发音要尽量准确、清晰,语速应适当放 慢,要特别注意轻重疾徐的节奏,有时 候还需要适当夸张。“说话”不是随心 所欲的事,它在形式层面上首先要让 人听清楚、搞明白,另外还应让人适 意、舒心,分寸感的精准把握尤为关 键。这些问题不仅是话剧表演中尤其 需要注意的,在生活中同样需要用心, 毕竟生活也需要艺术化,也需要审美 的高度。
相对于专业的话剧表演来说,我 们师生显然都是外行,但专业精神必 不可少。就像这次表演尝试一样,同学 们既需要鼓励,更需要意见,活动中花 费一半的时间展开讨论,就是为了多 听意见。
我们目前还不敢指望这些学生中 间将来能够出现专业的演员、编剧或 导演(如果坚持健康发展,也未必没有 这个可能)。我们的基础目标,是希望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 等等,把文化经典转化为立体、鲜活的 虚拟场景,增进他们对经典内容、意 义、价值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激发起同 学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和动力;在一般 课堂教学之外,增加一种更为有效的 教学手段,促进当代人文教育形式的 多元化;多方面地发掘和提升学生的 沟通协作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同学们 将来的深造或就业提供有益的铺垫。
通过此次活动,我真切地体会到, 我们的教职员工,无不从内心深处时 刻关心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只要对 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大家都会不遗余 力地创造条件和便利。虽然学生的表 演还比较稚拙,但老师们所给予的赞 扬、鼓励和建议,着实令在场的每一个 人为之动容。
“垫脚石”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往 往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它意味着踩 着别人的功劳、在名利之途上向前攀 爬;把别人当垫脚石、被别人当垫脚 石,显然都不是好事。但作为教育工 作者,就是要甘当学生成长的垫脚石、 铺路砖,“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 嘲》)。不管我们这块“垫脚石”有多么 单薄,只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点助力, 学生们就能站得更高一点,他们将来 的世界就会更大、更美。
翟景运,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