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李长贵:在痛风病领域不懈探索

本报通讯员 李晓鸥

2015-07-09     浏览(112)     (0)


李长贵近影


  近日,《自然》( Nature)杂志子刊 《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 cati ons)上 登载了附属医院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 主任李长贵及其团队的论文 《全基因 组关联分析确定3 个新的汉族人群痛 风易感位点的研究》,引起国际关 注———这是李长贵团队 47 人历时 5 年的研究成果。
  五年“磨一剑”
  “我5 年的全部心血,都在这篇论 文上了。”李长贵如是说。翻开论文,3 个 汉族痛风易感基因的数据清晰而简明, 这是47 名课题组成员奔走全国各地偏 远地区收集5000 病例,通过复杂的全 基因组关联分析法,从人体5 到10 万 个基因中一一筛查出的。
  以往,临床医学界普遍认为高尿 酸血症是痛风病的高发因素,因此针 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医生往往要提前 预防其痛风阳性突变。但有着丰富临 床经验的李长贵在诊疗中发现,许多 高尿酸血症患者患病多年却并未发展 成痛风。究竟哪些高尿酸血症患者会 发展成痛风?李长贵开始思索,如果医 生能早知晓患者体内哪些基因易感痛 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为其 免除患病之苦。然而,遍查国内外文 献,他始终未找到答案。
  2010 年的一个早上,一个长达5 年的科研计划在李长贵脑中定型——— 找出痛风的遗传因子,为患者研发预 防痛风的新的防治策略。李长贵深知, 要从人体几万个基因中找出痛风易感 基因,必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短 期内不会有所收获。然而他下定决心 要去求索。
  为了使研究结果精准、严谨,李长 贵决定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建立 一个大的汉族痛风患者样本库,对样本 数据进行“精耕细作”一一比对筛查出 痛风易感基因。
  要完成分析的第一步,首先要建立 痛风病例大样本库。这项工作说起来简 单,实际操作却极为繁琐。课题组成员 首先需要对痛风患者进行检测、诊断和 治疗,其后再将检测数据、诊断结果和 治疗方案输入计算机存档。病例样本首 先从附属医院患者中来。临床诊疗工作 之外,李长贵带领课题组将1200 名山 东痛风患者与1200 名正常人的血液 DNA 样本进行比对,最终发现了56 个 基因差异性位点。
  初步成果使课题组成员倍感欣慰, 然而这一粗略的结果还需进一步的筛 查和验证。为了确保研究人群的多样性 与课题的科学性,李长贵带领课题组辗 转青海、黑龙江、陕西、四川、上海等痛 风病多发地区进行义诊,收集血液样 本。每到一地,课题组都会收集300 人 以上的汉族痛风病患者及相同数量的 正常人群血液样本进行比对,验证初检 56 个基因差异性位点。目前,课题组已 收集了8000 余例散发痛风、1000 余个 痛风家系、10000 余例原发性高尿酸血 症和近20000 例正常对照样本,建立了 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痛风遗传资源样本 库。依托该样本库,应用全基因组关联 分析方法,李长贵带领课题组终于找到 了分布于3 个基因( BCAS3、 RFX3、 KC- NQ1)上的8 个位点。
  找到痛风易感基因后,高尿酸血症 发展为痛风不再是笼统的“必然”,而成 为可见、可控的过程。这项基础医学研 究的突破将为痛风病的临床诊疗带来 利好。今后,只要医生分析高尿酸血症 患者血液样本中这三个基因,便可预测 其罹患痛风病的几率,继而为其提供更 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此外,所发现的 痛风易感基因致病位点可作为新的痛 风治疗药物作用靶点,为痛风的精准医 疗和治疗痛风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 李长贵及其课题组从临床问题出发去 探寻科学真相,最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 临床诊疗,实现了临床诊疗与基础医学 研究的良性循环。
  李长贵说,下一步他的课题组将开 展国际合作,为更多国家的痛风病患者 带来福音。同时,他们将争取在更高层 次的刊物 《自然》、《科学》( Sci ence)、《新 英格兰》( New Engl and)等杂志上发表研 究成果。
  厚积薄发 不断突破据我校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进行的一项痛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青岛成年男性痛风发病率高达2.2% , 居全国之首,远高于全国0.96% 的发病 率。
  依托岛城庞大的患者群体,附属医 院在痛风病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一 直走在全国前列。2002 年,附属医院成 立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李长贵牵头组 建了痛风病研究团队。他的目标很明 确———要在痛风病诊疗领域做出全国 领先的成绩。对于参加工作不久的李长 贵来说,目标“远在天边”,困难却“近在 眼前”———中心刚成立,人才、设备、经 费不足;另一个现实是,与北京、上海等 中心城市相比,青岛一隅的平台太小, 难以吸引同行的目光。李长贵清楚地知 道,要解决这些困难,靠一己之力苦干、 蛮干都不奏效。想要实现目标,首先要 有绝对实力,此外还要学会多方合作, 以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
  李长贵带领课题组成员在临床经 验与基础科研工作中悄然积蓄着能量。 专科研究之外,李长贵十分注重学科交 叉与合作,与附属医院眼科、骨科、神经 内科、肾病科等专家一同探讨痛风病诊 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积水成渊, 课题组的努力终于收获了丰硕成果。 2004 年至今,他们获得了8 项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1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和2 项青岛市重大项目的资助;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山东省 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 三等奖1 项,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一等 奖、二等奖各1 项。2011 年8 月,山东省 政府在附属医院设立了“痛风与代谢性 疾病泰山学者岗位”。
  李长贵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吸 引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医院痛风研 究学者的关注。李长贵带领中心通过多 种途径开展国内合作,通过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迅速扩大影响力。2011 年,课 题组创建“东方痛风论坛”,打造全国痛 风病诊疗交流平台。2012 年9 月,附属 医院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牵头成立了 包括北医三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 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内著 名医疗机构在内的痛风病科技创新联 盟,并牵头获批1 项科技部973 计划前 期研究专项。此后,北京协和医院、积水 潭医院、301 医院、湘雅二院、厦大附院、 上海六院等医疗机构也陆续成为附属 医院合作伙伴。李长贵作为主要组织者 和参与者,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 会高尿酸学组并担任执行副组长,制定 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尿酸血症 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课题组 还与台湾高雄大学一起创办了痛风病 领域唯一全英文期刊 Goutand Hyper- uri cemi a。
  现在,李长贵和他的团队已将目光 瞄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重大 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重点 项目,力图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