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在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于奥运志愿者在敬老院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为奥运贡献力量的热情。在此次奥运会、残奥会期间,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和百万以上的社会志愿者参与了志愿服务。他们不仅提供了高水平的赛会服务,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传播志愿精神、开展各类城市和社会志愿服务。当前必须把握好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发展。
一、深入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宏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奥运会不仅是高水平运动竞技的舞台,同时也是展示高水平志愿服务的舞台。然而在实践层面,人们对于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不少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纯粹的牺牲和奉献,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又如,一些单位和个人将志愿服务等同于免费劳动力;还例如,一些志愿服务的受助者认为志愿者必须自己承担志愿服务的风险等等。以上种种错误认识不仅阻碍了人们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还导致志愿者在服务别人的同时,自身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也得不到全社会的普遍理解和尊重。
奥运会的举办为大力倡导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廓清人们对志愿服务的模糊认识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全社会大力传播志愿服务服务人、发展人的重要功能,使人们认识到志愿者服务他人的同时还能获得无法衡量的精神收获,从而自觉地选择将“志愿”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志愿者、尊重志愿服务的观念,给予志愿者更多的认同、肯定和切实的权益保障;应给予志愿者相应的社会荣誉和精神激励,引导人们把为社会、为所在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当作一种令人崇尚的行为。
二、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增强基层志愿服务组织活力志愿者来源广泛、结构复杂,拥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和技能。与此相对应的是,通常受助群体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是具有明确指向的。志愿服务组织的功能就在于运用专业化的管理手段,组织管理各类志愿者,有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使其在各种社会服务领域发挥最大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服务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增长迅速。二是政府推动和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的力度不断加大。共青团、民政、妇联、工会、残联、综治办、司法局等政府部门都依托既有的管理体制,建立起多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三是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力不断增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在引导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然而从总体上看,志愿服务组织还存在组织规模较小(据统计,大部分北京市志愿组织的年度经费低于200万),参与人数有限、参与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仍以青年学生为主),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规范,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具有较为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等不足,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启动以来,奥运会志愿服务已为北京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才、物质和精神资源。奥运会后,应及时引导这些宝贵的志愿服务资源向志愿服务组织、尤其是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倾斜,着力促进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壮大,增强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力,使志愿服务组织真正成为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社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吸引和保留志愿服务领域管理人才,创新志愿服务管理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主动提供社会服务的人。无偿奉献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特征,也是志愿服务有别于其他劳动特别是有偿劳动的主要标志。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追求个人薪酬待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志愿者组织具有不同于正式组织特别是科层组织的特点,志愿服务领域的管理应遵循志愿服务的特殊规律。例如,精神激励是志愿服务领域最主要的激励方式,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感受;又如,他人认可和自身成长是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主要动力,因此注重志愿服务效率的同时,还要着力为志愿者提供施展个人能力和相互学习促进的机会等等。
国内外经验表明,由具有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主导、志愿者参与的模式是较为成熟的社会志愿服务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对志愿服务有着深刻理解、在志愿服务领域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为培养志愿服务管理人才搭建了高层次综合平台。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志愿服务管理人才。他们中既有带领基层志愿团队的组织者,又有管理各场馆志愿者的场馆经理,更有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岗位分配、协调、激励等重要环节的策划者和推进者。奥运会结束后,应努力搭建各种平台,着力吸引和保留这些人才,引导他们继续为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四、立足志愿服务主体的特点和受助对象的现实需求,开发领域广泛、层次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是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许多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志愿服务项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些项目往往能够有效兼顾志愿者的特点和受助对象的现实需求,将分散的志愿行为整合为持续性的集体力量,从而为特定的受助对象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
奥运会城市志愿者项目就是此次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一大创新。此次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共在城市重点区域和场馆周边设立了5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组织40万名城市志愿者为观众、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和语言翻译等服务。据悉,奥运会结束后,城市志愿者项目将转化为长期志愿服务项目,大部分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将作为常设服务站点予以保留。此外,北京奥运会还推动北京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数量上的飞跃。北京市还利用奥运会契机,依托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共开发700多个公益实践项目,覆盖北京十八区县,涵盖公益机构服务、关爱服务、语言服务、文化教育、助残服务、环境保护等16类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志愿者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
志愿服务项目的增长有效地推动了志愿服务从以赛会和大型活动为主向服务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转化。在实现数量增长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项目质量的提升上来。一项针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调查表明,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管理是否高效是影响志愿者参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应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创新项目开发和运作模式,紧密结合志愿者的特点和受助群体的现实需求,大力开发和推广对志愿者有吸引力、对受助者有切实帮助的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志愿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在促进个人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志愿服务也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美国学者萨拉蒙(Salamon,1Lester1M.)对于志愿活动的研究表明,志愿者活动并非以追求利益为主旨,所以具有必备资源的不足,资源的供需矛盾,温情主义和缺乏专业性等问题。他将这一系列问题总结归纳为“志愿失灵”。此外,一些牵涉到立法、体制机制保障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绝非依靠志愿服务组织自身所能解决。因此,政府应该在弥补“志愿失灵”,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志愿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规划、协调、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很多政府部门和组织都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致使有限的资源无法发挥最大效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建立了统一和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对于协调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应对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提供高效到位的志愿服务给予了有力保障。2007年北京颁布《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对建立统筹规划、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做了明确规定。奥运会后,应进一步理顺志愿服务领域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志愿服务组织具有自发性、自愿性的特点。政府在引导和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奥运会志愿服务为契机,北京市在信息平台建设、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志愿服务资金社会化募集渠道和志愿服务评估系统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些基础性、战略性机制将对促进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以北京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实践渠道,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了新的有效载体。奥运会后,积极建立相关体制机制,促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期化、制度化,也必将极大地促进志愿服务与学校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转载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