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平 凡 的 小 草 ———怀念翻译家草婴 □施行
这篇文章介绍了著名翻译家草婴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他翻译了托尔斯泰等人的经典作品,为俄苏文学在中国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草婴是一位谦虚的翻译家,他以自己的翻译作品感动了一代中国读者,成为建设心灵的事业。
2015年10月24日18时2分,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3岁。草婴翻译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影响深远,他还翻译了肖洛霍夫、莱蒙托夫等人的经典作品。
20年心血译出托翁小说全集草婴是我心仪已久的俄苏文学翻译家之一,我是读了他翻译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而认识俄苏文学的。也是他把托尔斯泰带给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我在上外攻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时就知道上海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翻译家草婴。他的翻译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以及《第四十一个》《一个人的遭遇》拨动着我的心弦。我渴望有一天能见到这样一位大家。
这样的一天终于来到,2003年的一天,我和香港诗人王一桃相约登门拜访草婴。
草婴身材消瘦,精神矍铄。据说,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译成另一个国家文字的,全世界只有草婴一个人。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只想做好一件事:文学翻译。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入室后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他那满书柜的翻译作品,其中有《战争与和平》、《复活》、《静静的顿河》等等……巴金称誉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世界文学的巅峰,是19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作为巴金的朋友,草婴很欣赏这一评价。但是在这座高山面前,草婴一直不敢贸然动笔,而是在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后,直到1977年才发起“总攻”,着手翻译托尔斯泰作品。从《安娜·卡列尼娜》开始,用了近20年时间,译出《托尔斯泰小说全集》20卷,共400万字。
姜椿芳是草婴的领路人草婴学习俄语是在解放前的上海。他要从俄文报刊上了解更多的真理。那时学习俄语条件很差,甚至连俄汉词典也没有。草婴刻苦地学习俄语。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苏联军民万众一心展开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当时的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创办了汉语《时代周刊》杂志。周刊实际负责人是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姜椿芳,他是后来上外前身———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的校长。姜椿芳通过新文字研究会知道中学生草婴在学习俄语,便主动帮助他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时代周刊》创刊于1941年8月20日,他就要草婴为《时代周刊》翻译一些新闻报道。草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答应下来。他的处女作得到姜椿芳的指点。草婴先是利用课余时间,后来就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1942年该社又创办《苏联文艺》杂志,草婴便开始为该杂志翻译苏联文学作品。
译作《女农艺师》一炮打响1955年,草婴译的苏联女作家尼古拉耶娃的长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在《世界文学》发表。接着,《中国青年》杂志予以转载。这是我在大学期间阅读的第一部苏联小说。当时我看得如醉如痴,对苏联集体农庄十分欣赏,对苏联所建设的共产主义社会更是憧憬。但过了不久,“反右”开始,小说被视为毒草。1955年至1959年,《世界文学》杂志又刊出草婴译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该作后来出单行本时改名《新垦地》。1957年,《世界文学》杂志上还发表了他译的肖洛霍夫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译作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率先奋起揭批“四人帮”
草婴最痛苦的时期莫过于“文革”岁月。那个时期,他翻译的苏联文学作品几乎都被扣上修正主义帽子,连高尔基的某些作品也受到怀疑,更不用说肖洛霍夫了。
江青把肖洛霍夫定为“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时,草婴的厄运便接踵而至。他被定为这个鼻祖在中国的“吹鼓手”、“代理人”,被隔离审查,成为重点批判对象,全家为此遭殃,被赶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草婴身心均受到摧残。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传到上海,草婴在上海出版系统率先揭批“四人帮”,写出了题为“鲁迅痛打落水狗张春桥”的揭发文章,指出张春桥就是鲁迅当年在《三月的租界》中批判过的狄克。以后大半年时间,他主要的工作就是揭批“四人帮”。
翻译家不是文字搬运工作家冯骥才在《草婴先生》一文中说:“翻译家的工作不是‘搬运’别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或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它可以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开启灵魂、建设心灵的事业。近百年来,翻译家们不常常是中国思想史的主角吗?草婴的翻译作品整整感动了一代中国读者,草婴是专业翻译家,生活只靠文学翻译的收入,这样的人在我国人数极少。”
在60年的文学翻译生涯中,草婴经过风风雨雨,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他才能在人品和文品上达到崇高的境界。记得我和王一桃曾请他题字留念,他一再谦让说,他的字写得很蹩脚,在我们盛情力邀下,只得勉为其难。虽然我们和草婴的相见已过去好几年,但草婴的形象久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泯灭。(作者系我校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