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来教授
他是一位学者,时时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我要求;他是一位老师,注重因材施教,严谨平实却不失随和,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体悟个中真谛。生活中,他衣着素净,恬淡处事。他就是北大哲学系教授陈来先生。
一路求索,心无旁骛
回顾陈来一路走来的经历,无论是当时在内蒙古建设兵团下乡,还是在中南矿冶学院求学,再到最终进入北大读研、任教,他总能平静接受现实,顺应环境变化,看淡个人得失。
无论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坚持读书,还是在大学中坚持自学所有专业课,或是在图书馆埋首阅读与研究,这份专注的维持固然会有时代的烙印,不过究其根本,也许是陈来超越一般的沉静和自律,使他始终能保持一份纯粹的心境。
凡能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者,除心境的专注和淡定外,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拓创新的学术品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陈来的主攻方向是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但他带的国学院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他在其他哲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而陈来在论及如何兼顾“专”与“广”时这样阐述:进入但不深入不能做到专,专在一点而不能进入不同领域就不能做到广,而不同领域之间仍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专之深度与广之宽度,不偏废其一,方使陈来的学术格局呈现出如今的气象。
而开拓创新在陈来看来“不是平地起楼,而是一定基于继承。形成新的见解也一定是在熟悉前人已有研究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对资料的分析,联系相关的其他背景,引进新的视角,才能形成”。立足于对哲学思想资料准确把握和全面阐释的基础,陈来开创性的学术成果方有如今这样的影响和地位。
师严道尊,行胜于言
陈来是非常注重师承的。他师从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他说:“冯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养和体会,张先生为人的宽厚和诚恳,都是要永远学习的。”而他作为教师同样也为学生所感佩。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陈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的治学和教学理念。他认为:认真读书,理解古代思想资料,是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的最基本的方法。哲学史是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又以古代语言加以表达,要理解、把握过去哲学家的深邃思想,就必须如实把握他们提出的概念、命题的本来意义。仅仅具备一般的古汉语知识,并不一定能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必须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才能理解。而他专为自己的博士生开的读书课正是训练学生“心知其意”的基本方法之一。一年读一本书,如去年选择的是朱熹的《中庸或问》,今年则是《大学或问》。正如他的学生王文娟所说:“用心体会陈老师的读书课是最有收获的。他会身体力行地间接启发你怎样读书、学习和思考。上陈老师的读书课,经常会感叹他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和广博的见闻。”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授效果会因人而异,但真正体悟了这种研究态度和方法,学生的思维无疑会上升一个层次。而陈来适时而恰到好处的点拨也常给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他的学生王楷在进行博士论文写作时,就荀子在早期儒学发展的思想史地位提出了一个“从仁义到礼义”的论断,以凸显早期儒学在荀子这里所实现的道德话语转向。对此,陈来指出,作为对孟子和荀子二者思想差异的一种概括,“从仁义到礼义”这一提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从孟子到荀子并不只是一种单线的发展。因而充分考虑到早期儒学发展脉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一提法并不足以成为对早期儒学道德话语发展与演变的一种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除了这种具体问题上一针见血的敏锐外,陈来宏观导向上的指引更令学生获益匪浅。他的学生翟奎凤在确立博士论文的题目时曾一度感到很彷徨,通过与他的交流,最终选择了前人甚少涉及的黄道周为研究对象。翟奎凤也接受陈来的建议,从自己较感兴趣的易学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以易测天黄道周易学思想研究》这样一个题目在陈来的总体指导下最后成形。
除了在学术上引领学生走上正轨,陈来对学生的关怀还在一些细微处体现。如对性情较为急躁的学生提出调和的方法,向不修边幅的学生赠送剃须刀,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中会抽出时间来及时回复学生的邮件,为他们答疑解惑……谈到对陈来的印象时,“注重涵养与理性”,“严于律己而宽以律人”,“时时内省的境界”,“身教重于言教”等等都是来自学生的评价。陈来通常是比较严肃的,但“师不严则道不尊”从某一角度来说或可作为一种解释。没有说教,只是通过己身的言行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懈怠的学生自怀一种愧意,只是通过自己自然流露的气度让学生感悟一种境界。
儒者气度,学者真心
“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字应该是外在表达方式中最能反映一个人内在真实一面的。通过陈来的书和博客中一些随笔性质的文章,读者从多侧面看到了这样的陈来教授:从《犹记潇湘细雨时》读到的是站在起点的陈来,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经历着“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砺;从《岂弟君子,教之诲之》读到的是铭感师恩的陈来,感怀着老师的宽厚真诚,追忆着老师点滴的关怀与提携;从《你的笑容》读到的是痛惜后辈的陈来,遥想已故弟子的聪慧淡然,字里行间充溢着惋惜与悲痛;从《民族生命与爱国情怀》读到的是慷慨激昂的陈来,盛事之下回首历史,民族振兴的责任感扑面而来,一腔赤子情怀回荡其中;从《北大精神的断想》读到的是理智清醒的陈来,冷静剖析着实然与应然的问题,以事实与逻辑来阐明对燕园这片圣地的精神的理解,以长远的目光来揭示精神的理性发展。
谈到文化与精神的继承与传承时,陈来有这样一段话:“儒家在历史上是以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历代儒家学者在以五经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经典体系的传衍、解说、发展方面,在构成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付出了恒久的努力。世纪之交,随着现代化初级阶段的完成,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中国文化开始走出了百年的低谷,向着适应中国社会新的发展迈进。国学的研究和传承,是重新塑造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方面,是建立新的中国社会文化秩序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在这个文化建设的时代有所作为。”这也许是北大国学院的导师们和学生们的共识吧。 (学生记者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