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明代的交阯进士

·刘志强

2008-12-25     浏览(994)     (3)

文章介绍了明代中第的六位交阯进士的科考情况,以及明代越南人才迁入内地的情况。这些人才为明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有一些人考上了进士。历史上中越人才相互移居的事实可证中越文化关系之密切。


  中国首创的科举制度,曾为朝、日、越等国共享。虽然三个国家的语言不同,然皆诵读儒家经典,同习《四书》、《五经》,历史上曾是“书同文”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即向高丽、安南、占城等国颁行科举诏,给各国儒士同台竞技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其它国家的人才与明朝人一样,共享“金榜题名”的激动与荣幸。明洪武时,高丽国有三人入试,其中金涛登三甲第六名。而迁入内地的交阯人在明代进士题名碑中题名者有六,可证当时交阯地区人才不乏。
一、明代中第的六位交阯进士
记载明代交阯人考中进士的史籍有明人俞宪所撰《皇明进士登科考》、明人张朝瑞所撰《皇明贡举考》、明代万历年间王世贞所撰《弇山堂别集》等。结合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撰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及《明实录》等资料,笔者将六位明朝交阯进士的科考情况总结如下表所示:
二、明代交阯六进士小史
黎庸,交阯清威县人。黎庸曾任湖南浏阳知县,湖北省大冶知县等职。阮勤,据《明孝宗实录》卷148的记载,阮勤字必成,安南多翼县人,历任南京大理寺左、右评事、台州府知府,山东左参政、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等职。阮文英,原交阯慈山县人。根据嘉靖《广西通志》的记载,阮文英曾于成化十二年任广西柳州府知府。何广,字博之,又字约斋,原籍交阯扶宁县,曾任直隶滑县主薄,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等职。何广学识渊博,滑县寺庙碑文多出其手,文中题名仍多书“交州人士”。王京,万历《琼州府志》记载其为江西“信丰人”,曾任琼州知府,后又曾两任刑部郎中。陈儒,别号芹山,祖籍交阯义安府支罗县,其先祖陈仕于永乐中入锦衣卫百户,至陈儒已是第四代。陈儒曾历任提督浙江学政、山东布政使、南京户部刑部侍郎、右都御史总督漕运等职。
三、明代时越南人才迁入内地情况
明代越南人才迁入内地的情况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当时越南朝贡时“贡献”或应明朝要求遣送人才。这其中包括阉人、象奴等,明朝有时也主动要求越南遣送一些僧侣和按摩女。《明太祖实录》卷169记载:“(洪武十七年),国子助教杨盘等使安南还,陈炜复遣其臣黎亚夫等随盘进表,祝明年正旦,且贡阉竖三十人。”《明太祖实录》卷194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安南遣其臣阮完等来上表……贡象四只,象奴三人。”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全书》对明朝要求遣送僧人和按摩女有记载如下:“(明洪武十三年)三月,明遣使来求僧人二十名。初,我国送内人阮宗道、阮算等至金陵,明帝以为近臣,遇之甚厚。宗道等言,‘南国僧解建道场愈于北方僧。’至是求之”。“(洪武二十八年)明又遣使求僧人,按摩女火者,皆少遗之。”
  二是永乐时期由于明朝发兵征讨越南的原因迁居。这其中又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交阯俘虏。二是明朝招揽并遣送大批交阯人才;三是当时交阯人才归顺明朝并迁入内地;四是交阯土官获提拔,迁到内地为官。
  交阯俘虏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幼年男童。《明实录》记载 :“(永乐三年十一月癸酉)敕交阯总兵官张辅等曰 :‘今交阯已平,如有反侧,必当剿灭。然宜戒饬将士不可滥及无辜,虽凶逆之家,其幼稚男子皆不可杀,但驱入内地,或为民或为奴……’。”后来对营建北京城有重大功劳的太监阮安,也是这时张辅带回明朝的。《明史》记载:“范弘,交阯人,初名安。永乐中,英国公张辅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弘及王瑾、阮安、院浪等与焉。”二是当时越南胡朝“叛逆”将领,此类人才数量不多,但获得的官位却非常显赫,如黎苍之弟黎澄,由于有制造火器的才能而被重用,后来成为工部尚书,可证当时明廷对越南人才的重用。
  明朝正式下令招揽并遣送交阯人才到内地始于1407年,而永乐期间通过招揽遣送至内地的交阯人将近万人。《明太宗实录》卷72记载:“(永乐五年冬十月)丁亥,交阯总兵新城侯张辅等奏:‘访举交阯郡县怀才抱德、明经能文、博学有才、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练达吏事、明习兵法及材武诸色之人,凡九千人,陆续遣送赴京’。上以冬月气寒,南荒之人不耐,命工部遣官以棉衣靴袜即途中赐之。”这些人才为明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政治“归顺”而迁入内地的人才在数量上很难统计,但估计也不少。《明英宗实录》卷22记载:“(正统元年九月)癸卯,交阯人潘铁成奏:‘臣以交阯头目,永乐中归化,在锦衣卫带管粮食。今命臣于南京入籍。臣久沾圣化,一旦远违天日,情实不堪’。上命于顺天府入籍。”由于被提拔而迁如内地的交阯土官为数不多。《明实录》记载:“(永乐六年二月)癸卯,交阯土官交州知府阮均、建昌府知府同彦翊、演州府同知黎思凯来朝。升均北京刑部左侍郎,彦翊、思凯为右侍郎。”明宣德以后,越南又复独立,但也有“归顺”明朝的土官迁居内地,数量也不少,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宣德、正统、成化时期都有越南土官归顺。
  从现代的国家概念看来,明朝时迁居中国的越南人由于谙熟中国文化,很快就适应了明朝的生活,并有六人考上了进士。由于文化相通,中越一样实行科举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越南人能考上中国的进士,华人在也有考上越南进士的情况,越南史籍《大南实录》和《国史遗编》的记载越南阮朝重臣潘清简,其先福建人,曾于明命七年(1797年)考中越南进士;陈时敏“明乡人”,于明命十九年(1838年)中越南进士。这些是史籍明确记载有的,其它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记载的,相信也有。历史上中越人才相互移居的事实可证中越文化关系之密切,如果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越之间有一些东西有时候很难分清哪些是“中”,哪些是“越”,更多时候是联系在一起的。(作者为北京大学东语系博士生,广西民族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