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张瑞:终于等到你

2015-09-02     浏览(52)     (0)




  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初识,是在2015年1月21日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得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来第一次走进亚洲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大会志愿者。那么多日日夜夜里,熟悉大会情况,背诵志愿者手册,练习英语口语,我终于如愿成为大会宣传报道组的志愿者。七个多月的等待与努力,换来了与大会一周的朝夕相处。
  犹记得 8月 23日晚 7点在大会新闻中心看到《新闻联播》头条播报大会开幕的消息时,老师和志愿者们沸腾起来,掌声与欢呼声雷动,那一刻我内心突然升腾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作为宣传报道组的志愿者,我们必须要在一天的会议结束后,其他组的志愿者陆续回校休息时加紧工作:尽快编辑稿件,整理上传,完成微信、微博等平台的消息推送,与社会媒体记者确定第二天的采访安排……深夜10点半,新闻中心依然紧张忙碌、座无虚席,我们常常要工作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8点前必须投入新的战斗。黑眼圈似乎成为了宣传报道组志愿者最鲜明的标志,大家常常打趣:“如何证明你是一名合格的宣传报道组志愿者?只要问一问你几点睡,看一看你的黑眼圈有多重。”
  会议期间,我采访了十几位参会的研究生、本科生,其中大多数是青年学者壁报的作者,深入交流中我体会到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和对这次参会机会的珍惜。不少青年学者只恨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参加几个感兴趣的会议,只好请相熟的与会同学或志愿者帮忙录音。8月27日下午青年学者壁报展区的交流活动中,壁报作者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壁报内容。他们在壁报面前良久驻足,细细欣赏,热烈讨论,自由地交流,学术观点的激烈交锋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想,这些青年学者的热情,正如张海鹏教授所言,是中国史学研究“后继有人”的原因所在吧。
  一周的时间太短,我与大会的缘分,与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2077名与会学者的缘分,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一周的时间又足够长,参与即是历练,我在这一周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珍贵的记忆又足够我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