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盼望着,盼望着……第22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这扇大门终于在8月23日打开。
我,来自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一名即将迈入大四的本科生。从大一开始的历史课上,我就知道———2015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要在山东举行,山大是承办单位。在等待中,时光渐渐走到2015年。作为一名有着丰富采访经历但不辉煌的校园记者,我成为了一名宣传报道组的志愿者。
在最初成为宣传报道组志愿者时,我的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对面坐着史学大家,我拿着纸笔时而悉心聆听时而奋笔记录;安安静静听会,把一幕幕值得铭记的画面用文字定格。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志愿工作的安排是,我负责部分新闻媒体的媒体服务工作和大会期间的舆情整理工作。
这是一场对于山东大学,甚至是中国而言,百年难遇的学术盛会,当社会各界将目光齐聚于此时,无数闪光灯在此刻聚焦。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学术盛典爆发出海量的宣传报道。我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将各大媒体、网络对大会的新闻报道全部整理成册,包括时间-标题-来源-内容-转发等等。当每天在网页的搜索栏中输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字样,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就会出现。面对如此景象,我一方面为大会受到社会各大媒体的重视而感到高兴和骄傲,一方面为自己庞大的工作量感到害怕。是的,我每天都做着重复的工作:点击新闻——复制拷贝,但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实在不容易。每天7点起床开始干活,到晚上10点也许还不能顺利完成一天的工作,要回到宿舍继续加班。到大会的第四天,我牙齿发炎,右脸肿胀,但我庆幸自己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到会议结束。七份新闻报道整理文件——每份逾百页的word文档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来,也很遗憾。这样的国际史学盛会,180多场思想碰撞的会议,而我亲历其境的仅有两场。我成为一个不太称职的大会“历史书写者”,但心中一直保留着最初的那份骄傲和激情。
29日下午,在大会闭幕后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张荣校长介绍了大会期间的成果。他谈到,截至28日,与本届大会相关的新闻宣传报道达五千余篇。我坐在场下静静地听着,也许这五千余篇新闻报道中大部分都曾被我点开,然后拷贝出来存档。这7天,哪怕自己只是在大会的“历史”上留下了毫不起眼的一丁点的“笔墨”,也做到了无愧于心!
每一场活动的成功,都是所有人的心血所堆砌起来的圆满,虽然每一个岗位都不一样,但每一个参与到其中的人都值得被点赞!感谢所有并肩作战的老师与同学们,感谢这7天,无论是欢笑还是汗水,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