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小结与建议

作者:(校学生记者:郑银凤、刁伟健、黄素曼 整理)    
2015-06-30     浏览(74)     (0)

调查显示我校师生认为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首要要素,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才质量。建议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调查显示,我校师生一致认为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首位要素,多数老师认为影响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实践力、创新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我们应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遵循“有效教学”的理念,立足我校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各种教学模式革新,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关键之一。建议学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如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设计创新、人文素养等核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大量走访企业和用人单位了解行业需求,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及措施,重新优化二级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从“知”到“行”的桥梁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部分学生认可实验课对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校外实践课程和增加实践课时是我校学生提高个人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首选途径。此外,校外实践课也是我校教师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首选,其次是提高实践能力在考试中的比例。
  实践教学环节,消解了“知”与“行”之间的隔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架通了从“知”到“行”的桥梁。建议学校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综合素质”组成的层次分明、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根据调查结果,我校大部分老师具有所在专业的行业实践经验,文理科老师具有所在专业的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81.20%和66%,老师普遍拥有在自身专业的行业实践经验,这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强力支撑。我们可以在既有的师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教师实训方案,组建实验教师队伍,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此外,新引进的教师不仅要达到学历要求,还要具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
  
  做实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作用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与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产学研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优势,根据多赢和互惠的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基地,引导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整合各自资源,从而实现互惠共赢,进而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做实、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