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专注做实验
中午一点多钟,正是同学们的午休时间。但生科院楼里还有许多忙碌着的学生,或做实验,或向老师请教问题,其中不乏为“挑战杯”奋战的身影——这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不午睡”时间。
高效低毒的治癌纳米药物
提起癌症,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病人在化疗过程中饱受摧残的模样。但詹秀玉设计了一个双靶向的纳米载药系统,有助于减少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从而减少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承受的痛苦。
她的《双靶向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对药物或基因的定向传送》,通过将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子和治癌药物结合,使合成后的药物具有“双靶向”性。对比一般治疗方式,该研究中合成的药物能提高治疗效率,避免药物在人体内循环过程中带来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治疗癌症的花费。
目前,第一部分研究成果已准备发表SCI论文。詹秀玉表示,接下来她会继续研究如何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症,希望让老人家们少受折磨。
可手机遥控的拼装玩具
2012级的研究生陶宇晨发明了模块集成化自由拼装电动玩具——他称其为“可以动起来的积木”。该拼装玩具还能实现手机APP遥控,让其“动起来”,发明现已申请国家专利。
在发明中,陶宇晨运用跨学科知识,将基本的机械设计知识结合心理学知识,既揣摩买家的内心需求,也让玩具对尤其是小朋友的身心产生有益的影响。玩具虽未正式投入生产,但他会把做好的零件和电脑效果图拿给家乡院子里的小朋友看,征求“未来买家”的意见。
发明不能单靠想象和电脑绘图。陶宇晨曾拿出自己兼职的工资购置3D打印机,将设计的零件“打出来”,观察各拼装模块的连接效果。
单是切片就要练上一两个月
做课题研究,少不了要阅读英文文献。张智霖笑说:“虽然没人逼我们看,但是不看相当于和科学前沿脱节,所以还是坚持下来了。”
相比阅读文献的枯燥,实验的过程则各有艰苦。“开始时我们要筛选拟南芥种子中有表型的突变体,买来很多种子并长时间培育和筛选,过程漫长枯燥。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一株拟南芥有衰老的现象,意味着成功找到了突变体!由此才开展了一年多的课题研究,真是机缘巧合。”《叶片衰老新机制——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课题的陈燕鸣回忆起最初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张智霖的项目《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新途径——嗅觉通路之探索》难点在于实验的技术把握。刘家威说,一开始实验并不顺利,“技术不过关让我很久都得不到有效的数据。分子实验中,对小鼠嗅觉结构切片这个细节很难做好。切片厚薄不均或破洞,就无法染色并观察现象。练习每项实验技术几乎都要花上一两个月。”
科研背后的强大智囊团
尽管学生主导完成挑战杯项目的研究,但背后少不了学院和老师支持。
课题负责人都说,老师们虽不会手把手教他们做实验,但会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陶宇晨的发明制作虽基本独立完成,但导师李续娥曾为他找来三个机械制作方面的专家解答疑问,给予辅助支持。
除对学生研究课题直接负责的导师,学院里其他教授也组成专家团队,不断对参选项目的展示方式、送审材料格式及研究内容提意见——小至展板图片的编排样式,大至对项目特色提议修改,都参与其中。冯启理说:“往年并没有这样的流程,学院今年比以往更重视参赛的项目质量。”(本报记者 李洁莹 翁慧敏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