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 - 《华南师大报》

旅游管理学院:走向开阔之地

作者:罗顺仪,莫佳绮,姚倩仪,沈园    
2015-04-28     浏览(173)     (0)

旅游管理学院参加“挑战杯”比赛,选择海珠湿地作为调研基地,团队负责城市生态建设与农民权益平衡和村民家园情感问题。刘俊表示学院通过科研创新活动,努力发出声音,并设立奖励措施激励更多同学参与。

    一直以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放异彩的旅游管理学院,今年也把活力带到“挑战杯”比赛中。“通过参加‘挑战杯’,我们希望展现学生的另外一面:学术研究能力、调研扎实程度以及思维逻辑严谨性。”副院长刘俊说。

    关注湿地保护与居民权益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是全国首个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的生态项目。今年学院选择将挑战杯的调研基地设在这里,由院长带头,师生参与,两个校级项目分别围绕湿地与周边居民的权益关系展开调研。

    旅游管理学院学生罗莹所在团队负责的是一个关于城市生态建设与农民权益平衡的课题。他们认为,一般城市中心区的土地是非常宝贵的,可政府花了数十亿在原来的海珠湖建成了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这案例的独特性使它在全国有示范意义。

    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张凌云的队伍关注的则是村民的家园情感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要求下如何保留和提高周边社区的家园情感。“这是个积极的案例,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够维系人和家园的情感,还能找到他们所熟悉的家。”刘俊表示。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队伍在做研究

    罗莹团队在海珠湿地公园周边的城中村调研,常和居民聊天,队里一些男生更被戏称为“大妈吸尘器”。“有时阿姨声音和意见很大,男同学会耐心记录。阿姨也会找别的阿姨和他反映,就收集到了较好的样本。”队员反映,他们还买了五彩缤纷的购物袋,作为礼品回馈。

    临近春节,张凌云也带领队员在村里走访调查。那时恰逢寒流,除了克服寒冷天气,成员还要应对不少困难。如何将村民们的问题反映到调研中成了挑战。张凌云回忆,只有三个月准备时间,从对案例了解的一片空白,到调研后的成稿,大家都在和时间赛跑。截稿前,队员们特意在外租房通宵改稿。“我们不是一个人做研究,是一个队伍在做研究。”刘俊谈到,在项目过程遇到困难时,团队队员能相互配合,解决难题。

    对于自己所在的队伍进入到省赛,张凌云觉得很欣慰,“‘挑战杯’无疑是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平台。”

    “我们要发出旅游管理学院的声音”

    年轻的旅游管理学院,这样有规模有组织地参加“挑战杯”比赛,尚属首次。“从综合指标来说,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们要努力发出旅游管理学院的声音。”刘俊表示,除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现出自信和阳光,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在科研科研创新活动中,也一样能展现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学院设有奖励措施。若有项目获得“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学院承诺奖励11万。“我希望他们在专业研究和在社会实践方面的才能和潜能,能通过比赛被激发出来。”刘俊表示。(本报记者  罗顺仪 莫佳绮 姚倩仪 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