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 - 《华南师大报》

公共管理学院:将公共情怀付诸行动

作者:李厅,欧敏敏,张海婷    
2015-04-28     浏览(264)     (0)

公管学院老师筛选“挑战杯”作品,四份进入校级选拔。学生深入农村调研,公共担当精神在往届作品中已有渗透。小何团队作品获推荐后,指导老师提出再次修改报告并补充研究方法。学校对公管学院项目给予支持并成立了“导师团”。

    3月24日,公管院楼的办公室里,几位老师围坐桌前对学院 “挑战杯”作品进行筛选。一番甄选后,共有四份被推荐进入校级选拔。3月31日,有两项进入今年省赛。

公管学院学生深入农村一线调研

    公共担当:学术追求与现实价值相结合

    公管院楼正门草地上静卧一块大石,上书“求实、创新、奉献、远见”,古人修身治国的理想与公管学院实现公共利益的理念相映成趣。

    学院希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去年,小何参加“三下乡”,调研肇庆广宁县企业转移问题。“如何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污染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今年他的作品关注小微企业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省赛作品之一。

    这种公共担当精神在往届“挑战杯”作品中已有渗透,“我们的项目以社科类为主,关注社会民生,体现公共情怀。”2014届毕业生张博说。他的 “大挑”省赛作品聚焦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以“梦飞翔”团队七年暑期社会实践为蓝本,提出“以大学生团队为媒介,融合政府、社会慈善、新闻媒体等力量的‘媒介式’公益服务帮扶模式”。

    在学院副书记刘冬梅看来,有“公共情怀的学生”类似于‘行动者’的角色,是推动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的潜在力量。

    师生交流:报告中一个字号都要修改

    小何团队作品获推荐后,指导老师薛捷提出报告要再次修改。同学们做出的思路图效果不理想,薛捷推荐制图软件visio,并建议补充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展示研究框架,显示层次感和条理性。”一篇报告完成,“细节上修改不下十次。”研究报告要求的字体是五号。报告中夹杂小四的字句也被薛捷用笔划出来,足见严谨。

    导师董国安也很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艺术创造给读者一个想象空间,科研就要把艺术空间压到最小。”董国安则笑言,备赛过程中,“他们不怕我”。

    科研:“一直是我们的传统”

    小何团队共有七名成员,师弟师妹还不会运用系统的方法做数据分析,“我们在工作时也把方法教给他们”,小何说。

    小何回忆,学院里的科研气氛一直很浓厚,“无论哪门课,老师们都会鼓励我们做科研”,团队作品的原型本是薛捷的项目,是老师主动向学生发出的邀请。

    公管学院是校团委确定的“金种子”项目平台之一,在学校立项基础上,学院会设立相应的配套项目。张博的团队在2011年“小挑”全国赛斩获金奖,他回忆说:“学校聘请了校内外专家指导,在硬件条件上也给予关照”。

    今年,学校对公管学院的16个项目均给予5000元的支持并成立了“导师团”。据刘冬梅介绍,“导师团”内的指导力量既有青年教师,也有学术大家。董国安如此定义自己的角色:“导师总是要对学生的科研做出恰当的指导。”(本报记者  李厅 欧敏敏 张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