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报》
生活中的点滴 指尖下的环保
———记校首届“资源循环 变废为宝”环保手工艺品大赛
作者:学生记者 张梦鸽
本文介绍了首届“资源循环变废为宝”环保手工艺品大赛中同学们展示的环保小物件变成工艺品的精彩创意,并讨论了生活中的许多小物件可以废物利用的价值。文章指出,这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并加深了他们对“资源循环,变废为宝”这一理念的认识和感悟。
纯净水喝完了瓶子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纸张还有家里的旧书又该如何对待?一次性筷子真的只能“一次性”吗?生活中的许多小物件看起来是废物,但只要心思用得巧,废物也能变成宝。
在我校刚结束的首届 “资源循环 变废为宝”环保手工艺品大赛中,一批环保小能手就用他们的灵心巧手向大家展示了生活废品里的潜在能量。无论是既实用又美观的笔筒、小夜灯,还是颇具民族风情的傣族竹楼等,无一不显示了同学们精彩的创意和生活废品崭新的“另一面”。
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的张翔的作品《梦想之门———安理工》主要使用的材料就是大家随处可见的一次性筷子。当聊到他的创意灵感时,张翔显得很高兴:“当时参加比赛的时候,我就在材料的选择上想了许久,最后才决定去找废旧的一次性筷子,因为其他东西回收利用的方式比较多,而大多数人不会想到一次性筷子的再利用价值,所以我想着,拿它做成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也不算浪费。”有了灵感的张翔就决定开始行动,他将目光对准了学校门口的小餐馆,开始了自己的材料收集之旅。“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收集废旧的一次性筷子,那些餐馆老板们也都支持我的创意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翔的作品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除了张翔这种对材料利用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型的,当然也不乏灵光一闪火花四溅型的同学。测绘学院参赛团队的姚潘涛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的灵感就是源于宿舍中无处存放的废旧饮料瓶:“当时看到宿舍里有许多废旧饮料瓶都没法处理,就突然想到可以拿它们来做工艺品,刚好那时又快到圣诞节了,我们就决定用饮料瓶和废旧纸板来完成我们的作品《圣诞树》。”
在本次环保手工艺品大赛中,大多数参赛作品的使用材料都像这样常见,无论是饮料瓶、废旧纸张,还是塑料泡沫、一次性筷子,在同学们灵巧的指尖下都焕然一新,变成了集环保性、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工艺品。大赛共收到了全校12个学院109件作品。参赛作品紧扣“资源循环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做工精巧、各具特色,有的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梦想,有的浓缩了现实的景象,有的寄托了美好的愿望,有的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参赛同学们精心构思、纯手工加工而成。经过公正评审,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选送的《梦想之门———安理工》等11件作品荣获一等奖,地球与环境学院选送的 《竹签帆船》等20件作品获得二等奖,机械工程学院选送的《梦航旅》等40件作品获得三等奖,《傣族竹楼》、《圣诞树》、《DIY创意笔筒》3件作品分获最佳创意奖、最佳环保奖、最佳实用奖。部分优秀作品在北校区喷泉广场展出后,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观赏过展出作品的徐江同学告诉记者:“看到这些作品的第一感觉是太震惊了,完全没想过我们眼中的废物居然能以这样一种惊艳的样子呈现出来。”
生活中的点滴,指尖下的环保。首届环保手工艺品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但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同时更有利于加深同学们对“资源循环,变废为宝”这一理念的认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