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与新东方第一次亲密接触

2008-12-12    




  11月24日的新东方励志公益演讲,有的人慕名而去,有的人陪朋友去,还有一部分人是在辅导员的要求下应景,理由不一而足。但近三小时的演讲结束,走出体育馆的同学无不大呼过瘾。大家发现演讲期间竟无一人离席,而不少同学还电召好友“精彩,速来。”返回宿舍的路上,关于演讲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如此空前热烈的盛况不禁让人联想,到底这是一场有着何种魔力的演讲?
  去年到新东方上课的时候,05数学的伍发祥就想:什么时候能把新东方的老师请到我们莆田学院来该多好。11月23日,看到新东方来我校讲座的海报时,他盯着“莆田学院”四个字看了又看,有点不敢相信,然后逢人便提演讲这个事。
  08商务的邱铨看到海报后也很兴奋,早有耳闻新东方的盛名,他在心里一直期待“王叔”的到来。和几个朋友踩着时间点进场时,体育馆已座无虚席,他们好不容易才在拥挤的人群中找了个空位站着。
  伍发祥也没占到位子,后来听到台上的老师说“可以坐到台上来”,他也就跟着人流在舞台上找了个台阶坐下。“坐在那很不好意思,但顾不了那么多了。”不久新东方两把手陈向东、王强先后上台,侃侃而谈,而舞台上下欢声、掌声不断。
  演讲近三个小时,难耐激动的邱铨全程站着却丝毫不觉得累。“陈向东老师对亲情的理解和重视,让我深深地感动。而王叔严谨的逻辑,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折服。我一直留在现场,希望能和他们交谈。但他们撤得实在太快。到了宿舍,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努力。希望有一天也能到新东方去学习。”
  “大师就是大师,讲话十分幽默,而且形象恰当的例子也让人顿然间明白许多道理。他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对英语的新的理解以及一种新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伍发祥告诉记者:“在他的言语中受益的同时,我也在想像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站在台上如此演讲。”
  几天后,一个四年从未问过英语相关问题的同学忽然问伍发祥“要怎么样才能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伍发祥愕然。原来新东方的讲座让同学们意识到用英语交流应该是很快乐的事。“突然非常想好好把口语学好。”
  在几天的采访里,很多受访者也表示,新东方老师传奇的奋斗经历、幽默的谈吐、标准的美式发音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感觉受益颇多的人甚至觉得,这是他们亲历的大学里最精彩的一场讲座。
  一直后悔自己没有带录音机的张同学告诉记者:“听完两位老师的奋斗史,我更加坚定一点:人要不断追求,虽然追求不一定能成功,但放弃了就一定不会成功。就如同踢球,踢了不进的概率是50%,不踢就是100%。”
  07营销的周雪燕当晚从北区赶来听讲座,那天她路过凤达,看到了有关新东方讲座的横幅。“我专业很多同学都是我告知他们的。”她觉得文科出身的王强老师能在美国申请到学习计算机硕士的机会,非常不易。“我无法想象他克服了多大的困难。不过也让我体会到了新东方的名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不要轻易地绝望,机会永远垂青于寻找希望的人。”
  她的同学陈秀欢则开始自省:“以前我一直认为只要能把大学四年过完就了事。可两位老师的演讲让我深刻地觉得原来我还有这么多要做的事没做。而且做事老是没什么信心,生怕做错事被同学们取笑。看陈老师那么走调还大声唱歌,我也有了想大声唱歌的欲望。我想好好利用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多看看书,尤其是英语,给自己充充电,以备将来求职创业。”
  05商务的陈茜说:“这个讲座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几个集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小故事,也不是学习英语的窍门或捷径,而是一种态度,一点对“学海无涯乐做舟”的领悟。它让我更深刻地明白英语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项技能,学习它也不光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上多几张显眼的证书。学习语言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It7provides7us7another7two7eyes,7through7which7we’ll7find7a7totally7different7colorful7world,而这是抱着功利态度学英语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本报记者林小雄 张天遂 陈群 李金凤左图为北京新东方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强(左)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向东在文荣体育馆演讲,当晚连舞台四周都坐满了人。本报见习记者 冯雷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