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谢智河:片子的出现比内容本身更具意义

2008-12-12    




  本报记者:你自己怎么评价《恋恋风歌》?
  谢智河:因为是第一部,存在着缺陷。但又很不容易,它花费了我们大量心血。我的遗憾是没设备资金技术经验等,但总算完成了,而且首映的火爆场面超出我们想象。我一直在追求完美,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尽力了。而且它的出现比内容本身更具有意义。
  本报记者:那可以认为你们整个剧组对此还是满意的吗?
  谢智河:是啊,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弄成这样已经很好了。我们的摄影当时刚在学摄影课,后期制作的吴燕双当时也才上完绘声绘影选修课,演员是首次演。包括我,第一次当导演和编剧。所以,能这样真不容易。
  本报记者:剧本是怎么出来的?
  谢智河:之前没考虑写这个,也不是突发灵感,而是我自己平时经常写文字,我喜欢写诗歌散文之类的。对我来说六天写出剧本很容易,而且当时还是利用上课时间写的。我个人比较满意自己的剧本,很多人赞扬台词等不错。那天首映完后我的手机短信爆满,一大部分都是赞扬剧本、台词。
  本报记者: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主题?
  谢智河:因为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啊,况且大学生还是风花雪月的年龄。很多人,包括那晚的媒体记者们说看了后意犹未尽,问有没有下集。
  本报记者:你自己对剧本有没有感觉不满意的地方谢智河:剧本不满意是因为考虑到DV机质量太烂,所以都不敢写夜景。而且原来只计划拍短点的片,所以情节跳跃也较大。
  本报记者:有些观众对结局不是很理解,觉得有戛然而止的感觉。
  谢智河:以悲剧结尾是因为悲剧更回味悠长啊,喜剧的话看完高兴下就没有了,悲剧较让人怀想。
  本报记者:当初选角是以什么为标准?
  谢智河:选演员用四个题目考试,分别是形象、自我介绍、即兴表演、指定表演,综合分最高的当选。
  本报记者:你自己有听到不好的评价吗?
  谢智河:当然听到了,这本来是仁者见仁的事,有不同声音很正常啊。其实再好的电影也会有,投资几个亿的电影都会有批评,何况是我们呢。
  本报记者:他们怎么说的?
  谢智河:比如有人认为我们的情节过渡太快。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只是我们第一次拍,没经验,对机子不熟,导致很多素材丢掉了,没法编辑,又不方便重拍,以至于情节铺垫少了,甚至快得让大家以为有点假。还有人批评我们的画面效果不好,可是,一台1000块左右而已的DV机真的只能是那种效果啊。另外,在画面基本上都是近景,那是因为机子不好,远景的话听不了声音。大家有批评,我们真心接受。但是某些时候确实由于设备等的原因,没法实现。希望大家谅解,我们也想做到最好。
  本报记者:你刚才说这是一部悲剧。
  谢智河:算是,爱情悲剧。
  本报记者:可是有不少观众却把它当成“喜剧”看,你怎么看?
  谢智河:我是以爱情和友情为主线,表达了“喜欢的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并不一定是喜欢的”这一哲理命题。当喜剧看,我实在想不通,这明显就是爱情悲剧啊。
  本报记者:但很多人表示他们就是当搞笑片看的,现场的气氛似乎并不是悲剧所该有的效果,而是嘻哈。是观众没入戏,还是?
  谢智河:这正常啊,因为里面有些地方台词搞笑,还有就是学校的场景突然被拍成电影,感觉很新鲜,很刺激。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大家应该觉得有趣。其实观众并没有把它当喜剧,只是当时的现场气氛使然罢了。掌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是以有了这样的感觉。
  本报记者:你怎么看悲剧?
  谢智河:鲁迅说“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我大概赞同。我写了个不完美的结局,献给流水般忧伤而无悔的青春,献给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我想这毕竟是感伤的了。得不到的、失去的、错过的、不完美的,能给人以思考,带着淡淡感伤的,我想这样吧,不一定要痛哭流涕。而且某些时候,还以笑的形式出现。
  本报记者:你想告诉观众什么?
  谢智河:珍惜身边的人,不要错过了后悔。
  本报记者:听说06新闻已经有人打算筹拍第二部了,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谢智河:希望想拍的人能有毅力,无论什么情况,记得坚持下来。因为拍摄中会出现很多想不到的情况。拍了马上编辑,效果会更好。找台好的机子,会减少很多限制。还有导演要研究好剧本,如果不是导演自己写的剧本更是如此。本报记者李伟强见习记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