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中国也像母亲一样影响了我”汉学家马克林来华50年来校执教10年纪念活动举行

2014-05-19     浏览(108)     (0)

本文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马克林的来华经历及其重要贡献,包括50年的教学和出版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著作,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他展示了与中国五十年的深厚友谊,希望在将来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本报讯 (记者 降瑞峰 学生记者许梦甜)“当初决定来中国是受母亲影响,此后的生活,中国也像母亲一样影响了我。”5月17日,在来华50周年暨来校讲学10周年之际,著名汉学家、我校讲座教授马克林作了专题讲座。这天,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为马克林教授举办纪念活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为马克林教授发来贺信。
  1964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马克林与妻子自荐来华执教,首次来到尚未与澳大利亚建立外交关系的中国大陆。50年来,马克林60多次到访中国,先后在我校等多所院校执教,开展中国少数民族、中国戏剧、中国历史、中澳关系以及中国的国际形象研究,出版了《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目前,他在我校开设研究生课程,并协助培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
  “十年人大情,五十年中国缘。”在当天的讲座上,马克林教授讲述了投身汉学研究的起因,分享了自己与中国结缘、相识和在中国的重要经历,回顾了在中国走过的山山水水,回忆了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
  “过去的50年,我非常感激中国和中国人民。我由衷佩服中国人民克服众多困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马克林教授通过一张张亲手拍摄的照片,展示了中国社会50年历史巨变。他表示,半个世纪以来,他本人对中国经历了由陌生到融入的变化,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关系也从存在偏见与误解、缺少交流发展到现在的关系密切、交往频繁,他很愿意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先教授致辞感谢马克林教授为学校开展澳大利亚研究、培养中澳交流人才作出的杰出贡献。
  著名辞典编纂家柯鲁克(David1Crook)的妻子、年近百岁的柯鲁克夫人(Isabel1Crook)专程前来祝贺,满怀激情地回忆了与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的友谊。
  作为在新中国出生的第一位澳大利亚籍人士,马克林的儿子斯蒂芬·麦克拉斯(Stephen1Macker-ras)表达了对父亲来华五十年的真诚祝贺以及对中国的诚挚感情。
  校长助理、出版社总编辑贺耀敏感谢马克林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和中国的海外形象传播作出的贡献,并作词一首称赞他早年来华执教的勇气,以及为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人才培养作出的努力。
  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新闻参赞、文化参赞代表大使出席纪念活动,宣读了孙芳安大使的贺信。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宏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又文,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主持人埃德温·马尔(Edwin1Maher),著名学者戴维·沃克(David1Walker)教授,戴维·凯利(David1Kelly)教授等向马克林教授表示了祝贺。
  讲座前,毕业于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校友通过视频对马克林教授致以诚挚感谢和衷心祝福;马克林教授的妻子爱丽丝(Alyce1Mackerras)也从布里斯班发来视频,回忆了1964年来华时的情景。
  马克林(Colin&Mackerras,1939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新奥国际杰出教席。早年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代表作包括《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新剑桥当代中国手册》、《西方的中国形象》、《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京剧》、《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自1912年以来的身份和整体》、《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中国戏剧:一个历史调查》、《毛泽东以来的中国社会:信仰和家庭》、《中国现代戏剧:从1840年到今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