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图片新闻

2014-05-19     浏览(56)     (0)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筹建70余年,收藏了丰富馆藏,举办了专题展览,包括“北国春秋———北方文物展”、“遥远的记忆———于阗文书展”等。博物馆已成为校园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并与海淀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建立了联系。博物馆副馆长表示,建立博物馆是为了给师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为大学生增强人文素养创造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积累文化资源。





  (上接第一版)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筹建博物馆。2008年,博物馆正式成立,同期在明德新闻楼、世纪馆地下室等地推出北方文物展、家书展、奥运展等专题展览。2013年,博物馆迁入改建后的原图书馆西馆二、三层,由校史展、馆藏专题展、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扩大到5000平方米。
  特色鲜明丰富馆藏精品决定建立博物馆之初,为了解决馆藏文物少的问题,学校多次组队前往内蒙古、新疆、安徽等地征集、调拨文物,使得藏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总数达到30000多件。
  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之际,在北方历经了千百年风雨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青铜器如今静静立在人大博物馆的展柜中。与中原王朝相比,北方民族是历史舞台上的“配角”,然而,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征战往来的岁月中,造就了灿烂的草原文明,折射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草原文明融入中华文明,带来了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博物馆以此为基础,举办了“北国春秋———北方文物展”。
  谈起北方文物这批藏品,博物馆副馆长魏坚如数家珍,其中不乏“全国也没几件”的红山彩陶、辽代银丝网格围棋盘、木雕彩绘佛像、元代东布壶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精品。一件辽代白釉穿带瓶则堪称人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辽瓷承袭唐代工艺,将北方民族粗犷、质朴的气质与精良的制作技艺融于一体,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而这件白釉穿带瓶之精美在全国同类文物中都可称之为珍品。
  作为存留社会历史和民族记忆的物质载体,家书如今已是急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举办“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也已成为人大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工整的字迹、泛黄的纸张承载着或温柔如水或豪情万丈的情感,这是与快速却又冰冷的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在9年来2000余位海内外爱心人士无偿捐赠的近5万封家书中,有耄耋老人半生爱情的见证,有父女亲情的表达,有战火纷飞的年代文人豪情的书写。特别是2009年,国家文物局在保证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依法首次行使国家优先购买权,指定人大博物馆优先购买“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有力提升了人大馆藏的水准。“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通信人包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兄弟、钱玄同等人,时间从1920年到1935年,内容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新青年》编辑同仁分裂、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填补新文化运动史和中共建党史的许多史料,属于国家珍贵文物。此后,博物馆又购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信札。
  此外,人大博物馆还结合人文社科特色与校园文化传统,举办了体现唐代中央政权与西域关系的“遥远的记忆———于阗文书展”、反映中国百年证券发展史的“股海遗珍———中国百年股票展”、展示明清鲜活民间生活的“耕读传家———徽州文书展”,以及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书法作品展、纪念“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王小波的“王小波生平展”等。
  如今,博物馆人员仍在四处奔走征集藏品,相关的文物研究、展览策划工作也在进行。近代名流书画信札、民国甲子年重修三省堂曾氏族谱等珍贵文物不久也将出现在博物馆展览中。
  求是日新重温光阴人大“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的诗句。走进校史展的序厅,文学大师的治学感言“智者,致知之事,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校友发自内心的礼赞“人民大学的史与诗,是人民的诗,是大诗”,青年学子的正能量传递“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一句句历历在目。
  校史展位于博物馆二层,展陈面积2000余平米,目前开放的序厅和通史厅展线长度近400米,以6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凝练概括的文字说明,配合130余件文献和实物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大学70余年的奋斗历程。
  筹建新校史展的工作启动以来,博物馆(档案馆)协同党委宣传部、校史研究室查阅档案史料、编撰展览大纲、收集实物、照片。本次展览中,中共中央就陕北公学办学指示的电文,邓颖超介绍学生入华北大学的介绍信,习仲勋关于人大办学方向的信函,成仿吾、何干之、宋涛等学校老前辈保存的解放前的实物,郭影秋的日记,胡华、孟氧等名师的手稿,以及张自忠路三号院、河北正定华北大学旧址的建筑图均属首次展出。
  老校长吴玉章在《大家来写校史》中指出,“要用历史事实粉碎那种认为在战争环境和在敌后农村中不能办大学,以及在解放后共产党不能办正规大学的谬论”。新校史展一方面保留和弘扬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的独特性:与党和国家、与民族的血肉联系,围绕重大事件,展现学校在历史风云中的跌宕起伏;O另一方面,从大学的四大功能出发,着力发掘和解读校史中的学者、学子、学风。
  陕北公学的红色学者、华北联合大学的文学家、艺术家、华北大学的学科奠基人、人大的八大系首任系主任、国务院批准的1-4批博士生导师、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名师荟萃,这些人大学者的集体形象在新校史展中得到重点展示。
  陕北公学的教学三原则“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相一致”、华北大学的四部两院、人民大学首设的“八大系”,编著的全国“第一本”教材,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的一系列创举,复校以来直至今天中国人民大学的各项教育创新,仍然在重要的制度层面上型范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
  从抗战前线到敌后战场,从革命圣地到祖国首都,从安静的课桌到实践的洪流,校史展呈现着人大火热的历史和厚重的学术积淀。
  现代理念驱动开放办馆“轻轻地我来了,因为你的魅力;轻轻地我走了,他将作为永久记忆。”一位来自四川的观众在参观过所有展厅后,震撼于一个高校博物馆的成绩,向讲解员要来留言簿,写下了这段话。给这位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除了人大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翔实的史料外,还有博物馆别具匠心、现代又不失厚重的设计。
  在校史展序厅的西侧,墙面上采用丝网印技术绘制了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各个时期总共六首校歌词谱,当观众在某一首校歌前驻足,顶部的感应定向播放系统会自动播放这首校歌,而站在距离几米外的其他人却几乎听不到歌声。六首校歌词谱既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声音系统又互不影响,并行不悖。
  在通史展厅,一面巨大的融合投影系统,将两台大型投影仪的画面无缝拼接在一起,组成巨大的宽幅影像,全方位展现人大的风貌变迁,令人震撼;而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当走近某些展墙时,原本白色的墙面会渐次浮现出铿锵有力的字句———“有陕公,中国就不会亡!”、“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等等———当观众离开,这些字又会“隐入”墙体,这些也并非来自墙外投影。
  校史展还采用了一些现代装置艺术的理念,例如在通史展的结尾,设计师设计了一套数字拼图装置,由一套集控系统控制四台巨大的电子显示器,将1937年至2013年人民大学发展历程和重要故事编制成大、中、小图案组成的电子拼图,相互组合出现,再次带领观众回顾人大历史,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为做好展览服务,提升观看体验,校史展还采用了微信导览、二维码导览等手段,作为人工讲解的重要补充,博物馆手机APP也即将上线。
  设计开发这一切的不是专业的公司、高级的设计队伍,而是由人大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人博工作室”。同学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工作室,在老师的带领下大胆发挥创造力,亲手策划设计展览。一年多来,“人博工作室”师生通过不懈努力,自行攻关研发,设计出了令专业设计团队和博物馆同行称道的人大博物馆展厅。通过展览设计策划、博物文化活动,博物馆聚集了一大批热爱文博事业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在参与建设服务博物馆的同时也将博物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生动的形式实现了自身的教育和提升。
  除策展外,人大博物馆还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学术活动。由博物馆创始并连续三年举办的“毕业生笑脸征集活动”,邀请毕业生捐献笑脸照片,建设笑脸数据库;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学者受邀走上讲台,为人大师生带来文化的享受,博物馆之夜成为品牌;每年一次的“5.18世界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渐成亮点,6月-7月博物馆毕业季活动影响正在形成,博物馆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人大师生和校内外观众敞开怀抱。
  通过研究课题、馆际互借的交流方式,人大博物馆与众多高校博物馆、社会同行、世界文化艺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新馆开放一年多,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展览相继进驻人大博物馆临展厅,为师生带来文化盛宴。“胡适文物图片展”、“一百年前的北京———西德尼·甘博摄影作品展”、“保险之路———中国保险文化展”、“首都高校博物馆巡礼”等展览“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校内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13年12月12日,人大博物馆正式挂牌成为海淀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人,2014年5月,人大博物馆当选为中关村博物馆与艺术品行业联盟主席单位。
  “建立博物馆是为了给师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为大学生增强人文素养创造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积累文化资源。博物馆将成为人民大学最具文化归属感的地方之一,成为同学们最骄傲、最怀念的地方。”博物馆副馆长李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