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家书、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5-19     浏览(71)     (0)

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在我校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家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抢救与传承等议题展开研讨。学校将继续支持全国性的民间家书抢救活动,为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论坛期间,个人收藏的陶铸等人的家书捐赠给博物馆。


  本报讯 (记者 杨默 学生记者 杨天源)5月13日,以“家书、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在我校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家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家书文化的抢救与传承、如何看待传统家书的价值以及当前形势下抢救民间家书的重要意义等议题展开研讨。
  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指出,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家风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大有可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家书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特色收藏。今后,学校将继续支持全国性的民间家书抢救活动,在征集、保管、整理、出版和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家书宛如一幅中华民族反映人间万象的生动画卷,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讲述了与父亲通过家书进行沟通的美好回忆,指出家书不仅有艺术价值、文献价值,而且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精髓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当代价值。他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家书研究,推动建立全国性的家书保护组织,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指出,家书作为优秀文化宝藏,需要得到大力保护,同时,由于其私密性,收藏家书往往十分困难。目前国内外都在组织开展民族记忆的收集、保护和传播工作,国家图书馆近年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从家书入手保护传统文化、留住民族记忆是很好的切入点,希望人民大学的家书收藏和文化研究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著名作家苏叔阳认为,家书不仅是存留历史和社会记忆的物质载体,而且是民族心态变化的记忆仓库,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得以传承;家书记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真正的风气;家书也是自然形成的内心情感流露于笔端的私人书法作品,更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个性。“家书不仅仅是一家之书,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不可更改的、不可缺少的珍藏的宝物”。
  本届论坛由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和我校博物馆、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著名文化学者、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我校文学院院长孙郁,《炎黄春秋》副总编辑徐庆全,书仪研究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赵和平,著名书法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辛与会研讨。
  论坛期间,中国第一代黄埔女兵谭珊英之子谭安利向我校博物馆捐赠了个人收藏的陶铸、邓子恢、林默涵、谢冰莹和黄静汶等致老战友谭珊英的10封书信。陶铸同志之女陶斯亮发来书面发言,对谭安利捐赠家书一举表示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