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我眼中的创业教育

作者:校团委书记 史波    
2014-11-06     浏览(61)     (0)

创业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学生整合资源、寻求机会、创造价值,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学院通过创业理论平台、竞赛平台、实训平台和孵化平台的建设,形成“一公司一模式”的特色实训模式。


  什么是创业?理论界对于创业的概念尚无定论,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很多教科书采用了哈佛大学史蒂文森教授的定义,即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我比较倾向于这种广义的说法,并认为:广义地说,创业创业,开创事业;狭义地说,创业创业,创办企业;什么是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按照史蒂文森教授创业的定义,创业有三个要点,即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所以我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整合资源、寻求机会、创造价值。
  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寻找机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重要驱动力,创业过程始于创业机会。学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帮助识别机会,如对身边现象系统分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创造获得机会。其次,教育学生如何整合资源。资源总是有限的,创业就是不满足于资源供给的现状,努力突破资源约束,通过资源整合达到目标。学生需要懂得和善于获取、整合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最后,教育学生如何创造价值。创业应该伴随着新价值的产生,学生可以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方式服务消费者,创造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价值。
  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创业教育的核心必然是育人、必然是服务学生成长发展,因为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不断寻找机会、整合资源从而创造价值。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创业教育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坚持普及和提高结合,使得全部学生有创业意识、部分学生有创业知识、少数学生有创业能力。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创业教育需要搭建理论平台、竞赛平台、实训平台和孵化平台,形成“创业理论”、“创业计划”、“创业实训”和“实体创业”的递进式能力培养链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理念共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业教育学院形成了“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构建四大平台”的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即以育人为核心,坚持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着力构建创业理论平台、着力搭建创业竞赛平台、着力开创创业实训平台、着力打造创业孵化平台。
  从工作重点角度,创业教育与科创教育一样,一手抓普及率,一手抓高水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抓普及率,是参考广义的说法,通过教育和指导使得每个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有能力挖掘并抓住潜在机会、在资源约束下尝试突破、坚持创业精神帮助职业发展从而开创新的事业;抓高水平,是参考狭义的说法,通过服务和帮助使得有强烈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匹配和平衡商业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要素从而创办新的企业。
  从工作导向角度,创业教育要结合学校特点,重点支持创意创业和科技创业,尤其是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训项目并最终走上实体创业,而其中创业实训是关键环节。启航活动中心现有三处创业实训场所:一楼创业街区、二楼创业联盟和四楼第三空间咖啡厅。创业教育学院一直积极探索创业实训模式,以一楼创业街区为例,11个创业联盟子公司,11种创业实训模式,形成了“一公司一模式”的特色。根据入驻方式,分为选拔式、转让式、自营式和竞标式;根据建设方式,分为工商注册、股份合作、公益项目、社团支撑和部门共建,入驻方式和建设方式的组合使得每一个公司具有一种模式。
  总而言之,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积极的引导,通过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通过创业实训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