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以我师道换彼之长

作者:2012092118申 霖    
2014-11-06     浏览(51)     (0)

雄鹰团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省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张永锐老师认为创业教育应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加以保护,指出团队的重要性。老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投入实践,与团队共同成长。男同学对创业感兴趣,使用张老师的指导开发多功能制图工具,取得进展。





  在今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刚刚获得省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的雄鹰团队,又在指导教师张永锐的带领下闯入大赛决赛圈。
  “一项作品,首先要以人为本。然后,要把作品变成产品,把科研和企业生产接轨。这才是现在大学生创业大赛需要注意和重视的地方。”进入“创青春”决赛圈,止步于金奖门外,张永锐老师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在别人做科研作品、打比赛的同时,自己团队的作品已经获得投资并投入生产,这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提到 2005年的亚太机器人大赛,张老师依然感到无比的遗憾。那届机器人大赛之后,张老师进行了反思:创业计划,缺少的从来都不是创意,而是把创意变成实践并加以保护的那种能力,以及把想法变成作品进而转化成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的保证。张老师回忆起一位来我校访问的海军军官的话,“如果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可靠性的保证的话,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或者故障,那还不如给我的士兵一把枪或是一个救生圈实际一些。”可靠性是起点,之后才有实用性和创意创新的点子。那届比赛也成了今后创业团队的教材,“以我的经历和损失,换取你们的成长。”这是一个老师难以割舍的情怀。
  “兴趣!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当被问及对依旧在创业路上迷茫,有想法却又不知道如何付诸实际的学生们有什么建议时,他说:“有兴趣就怎么都不会感觉累,它推动你的双手去实践,鞭策着你的头脑去学习”。采访期间,办公室有个男同学进进出出,张老师告诉我说他的经历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这位同学对创业有些兴趣,想做一个让制图更便利的多功能制图工具。然后在张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主题、调研市场现状、可行性可靠性分析……从无到有,从一闪而过的灵感到一册完整的产品计划书。“真正做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发现没有理论的支撑,实践根本做不动”。于是他啃下了很多难懂的书,各种软件用的得心应手,不知疲倦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做出了一代、二代产品,不断改进,产品愈发完善,也离自己的设想越来越近。“在喜欢的行业做上十年,就是行家。”这是张老师当时的博导告诉他的一句话。
  “当然,一个合适的团队才是你能走得更远的保证”,这也是科创和创业接轨的一个体现,没有哪个企业是一个人打下来的,团队是基础,也是保障。就像当初红军长征时的邓小平一样,“我也不懂,就是跟着走”。对于一个不清楚自己方向的大学生来说,最好的路就是进入一个团队,跟着走。在实践中学,从问题中学,学习和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跟的过程中,你就已经成长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