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与我校有着渊源关系。我校的前身是省立安徽大学,陶行知是省立安大的倡办人之一,之后还一直还关心安大的发展。我校师生也不忘这位先乡贤,一直在学习他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他的教育事业。
1921年,一批省内外皖籍学者名流,鉴于安徽近代教育落后,积极倡导筹建安徽大学,培养本省所需的高级人才,陶行知就是其中之一。1922年春成立“安徽大学筹备处”,下设评议部和干事部,陶行知和胡适等人就是干事部下交际股成员,内外联络,为筹建安徽大学积极奔波。安大在筹建过程中,虽屡经曲折,但终于在1928年2月建成招生,这与上述学者名流政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当然包括陶行知。1934年12月,安徽省教育厅请陶行知来皖推行“小先生”制,实施普及教育,安徽大学也请其讲学。12月24日,他莅临学校讲演,安大教务长谢循初向大家介绍其为陶知行,陶行知诙谐地说:“陶知行已经死了,我现在的名字叫陶行知。”正式宣布他的名字已改了三个月,接着说明他改名的理由。陶行知原名陶文浚,1910年在金陵大学读书时,因为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陶知行,以后他在实践中认识到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对,应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毅然改名陶行知。他说名为“知行”而主张“行知”,“这样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这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的转变。
陶行知这次在安大的讲演的题目是 《普及教育》,他着重阐述了“小先生”制在普及教育中的作用。“小先生”制是他在上海创办“工学团”过程中发明的,即用小孩子作先生,“即知即传”,以补师资的不足。他认为“小先生”制是穷国普及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号召大学生要投入到普及教育运动中去,作“传递先生”,不要做“守知奴”。陶行知先生的讲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安大周刊》 第167期刊登了这篇讲演。同月,陶行知又应邀在安徽大学教育学社谈讲会上发表了 《关于现代教育上的几个实际问题》 讲演。共讲了九个问题,主要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教育流派、实施方法、怎样作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借用庙宇作校舍、普及教育的目的、教育是否有救国力量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社同志提出的,陶行知一一作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解答,这在当时很有指导意义。最后他还谈到中国要控制人口,节制生育,主张每个人只准生两个孩子,反对多生主义。那时他就主张计划生育,足见其远见卓识。陶行知的这两篇讲演,现都收入了 《陶行知全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大被迫西迁,1939年停办,1946年复校,并由“省立”改为“国立”,可惜陶行知于同年7月因患脑溢血不幸去世,否则他将继续关心我校。
我校自创立以来,几易校名,几迁校址,在变革中前进,仍不失优良传统;几代学人在办学过程中,艰苦奋斗,前承后继,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创新,仍不忘创建我校的先贤。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形成学陶、师陶的风尚,学习、践行他的教育思想,施行教育教学改革。1986年9月学校成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教科院现有“陶研室”,深入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出一批有影响的论文,也承担有中陶会的重点课题任务。我校相关同志先后参与省陶研会的领导工作,协助推动全省陶研会工作的开展。在陶研方面,我校是全国数所有影响的师范大学之一。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校在校园内建立了陶行知全身铜像,供全校师生瞻仰。铜像底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背面碑文是: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一九一四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同年赴美深造,一九一七年回国后,即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先后创建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忠诚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今年,适逢陶行知诞辰百年纪念。为激励当代,垂范未来,谨立铜像,永供瞻仰。
安徽师范大学一九九一年九月十日在第七个教师节前夕,学校为铜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铜像现屹立于赭山校区内,已成为芜湖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花津校区有“行知路”和“行知楼”,均用陶行知的名字命名。在花津校区80周年校庆石碑上刻有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在师大落地生根,成为激励一代代师大人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