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 《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重要讲话。
》》》记者观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科研发展的方向。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实现创新必不可少的力量在高校,高校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民族的进步。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侧重自主创新,是高校在创建创新型国家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合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要做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鼓励和注重青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点和面兼顾,积极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事件2:我国完善院士退出机制
201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表决并通过的 《中国科学院章程》修订案向媒体发布。《章程》中对院士退出等内容加以补充。如“当院士个人行为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情节特别严重的,以及危害国家利益,触犯国家法律的,撤销其院士称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关院士退出的相关规定早已存在,并非首次纳入《章程》。
》》》记者观点:
对于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等不合格院士,将“劝退”甚至直接从院士成员中除名。中国工程院明确院士退出机制,意味着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
此前,频繁曝出的院士造假、学术腐败的负面消息,曾令“院士”这一头衔声誉受损。由于院士身份的特殊性,其不端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危害巨大,对违反学术道德的院士,的确不能姑息,做到“零容忍”。可以说,院士退出机制不仅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理念,从另个角度看,又是学术界改革的一次釜底抽薪之举,清退不合格院士,让院士在人情场、名利场中走出来,做一名纯粹的科研工作者,还学术界应有的清正之风,院士退出机制这柄“利剑”出鞘,必将倒逼更多的院士“有所为、有所不为”,让院士的头衔真正名副其实。
事件3:南华大学毕业生诚信离校
6月6日,南华大学毕业生王朝义将笔记本记录下的欠款全部还清,实现诚信毕业离校。据悉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除了受学校政策照顾暂缓交学费,还受到同学的接济,实习期间他努力工作,终于在毕业之前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记者观点: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内诚于心”,是“信”的内在依据;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是“诚”的外在体现。“诚”与“信”的结合,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诚信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
大学生讲究诚信不仅有利于自我的积极发展,更会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对于学生个人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性品质的塑造,处理好“教书育人”之间的本质关系,要培养具有优秀个人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在细微之处传递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