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航学院有一支科研团队,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撑起了一个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在我国的空管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我国空管领域,尤其是飞行流量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原型系统研发,完成了国内20多个大型机场终端区及近80个区域扇区容量评估工作,以及国家空管委、国家流量监控中心、民航局空管局、中南、华东、西南和东北地区空管局有关飞行流量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与论证工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中南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在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24.9亿元人民币。实验室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空管重大建设、民航局及各地区空管局科技项目等100余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发行空管行业重要刊物《国际空管咨询》近40期,申请专利10余项。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有一支精良的科研队伍。
重大课题的机遇和转折
1998年,学校建立了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所,以胡明华教授为首,带领志趣相投的老师学生致力于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研究。到2005年,团队主要由七位老师和九名学生组成。
2006年10月,团队接到国家空管委办公室两项重大科研任务,这两项研究项目在国内属于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胡明华教授统筹安排,分工明确,团队所有成员全部投身项目研究中。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加班加点,若干次研究工作会,最后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空管委开始对南航大这个年轻的团队刮目相看。随后,空管委不断给团队下达任务,撰写研究报告、做规划论证分析等,尽管没有经费资助,但团队始终高度重视,从形式到思想到内容,字字推敲,成果经常得到空管委的公开表扬,研究报告甚至变成很多高校院所的参考模板。通过一次次的合作,团队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口碑,也因此与空管委办公室建立了坚实的信任关系。
在完成一系列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部分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几位团队核心人员初露端倪,团队人员构架和结构体系初具雏形。
“小作坊”的华丽蜕变
随着我校空管学科专业在行业影响力的逐渐增大,以及学校将“民航特色”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的导向牵引,胡明华教授开始积极主动向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申请认定“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学院和学校的赞同,得到学校人才、场地等大力支持。
2009年10月,学校专门召开了关于申请筹建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的会议。筹建初期,几个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天天摸爬滚打查阅资料,走访调研,撰写实验室认定申请书。其间,学校领导多次到现场查看基础环境、设备条件、软硬件系统等筹建情况,每看一次校领导都会震撼一次,在人手缺乏、经费自筹的情况下,速度和效率让他们深信这支团队确实是在相当认真地做一番事业。也因此,学校对民航学院放宽了优秀人才留校政策,录用本科非211院校的张洪海博士,支持实验室认定工作。
2011年10月,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现场考察评估,批准建设。投入建设后,很多外院外学科的老师陆续加入团队,空管委任务、科研课题、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等等合作项目纷至沓来。“积累到今天,实验室的品牌和声誉已然在外,现在我们很大程度上是有选择地做项目,项目要符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新问题,然后主动跟踪研究,适时生成新的研究课题,从而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团队核心成员之一赵征告诉笔者。
2012年3月2日,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挂牌。至此,10来人的“小作坊”实现华丽蜕变,现已形成了近70人的大团队。
“团队把我们团得像一家人”
有研究者统计称,保持较强凝聚力的最佳团队规模为4-9人。但是有着近70人的空管飞行流量管理团队,做事依然高效团结,分工合作井然有序,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吸纳着各方人才,魅力在哪?
在问到团队什么最吸引他们的时候,队员们的答案惊人一致:“团队把我们团得像一家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做事舒心,有劲头。”团队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管理,根据分工不同下设4个研究小组,做课题的时候每个组都通力配合,有效分工,至于过程中谁出了多少力,花了多少时间,没有人去计较和在乎。“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平等,大家在一起做事开心融洽,在这样的氛围里面,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人计较得失了。”团队核心成员谢华说。团队高凝聚力带来了团队高绩效,仅2013年一年承担国家空管委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民航各地区科研课题共计60余项,各类科研成果得到了空管委、民航局和其他民航系统单位的高度认可。
常常听到业内同行这样感叹,南航大空管飞行流量管理团队里重量级的专家教授不多,但是做的都是重量级的事情。“我们有成就感,有疲劳感,但更多的是充实感和幸福感”,实验室副主任张洪海洋溢着一脸的满足,正是这种满足催生了团队成员们共同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团队的灵魂人物
空管飞行流量管理团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态势,大家都说是因为有个好的“火车头”,这个“火车头”的魄力和能力将团队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团队建设第一要素是人,我选人第一看人品,第二看能力”,这是团队带头人胡明华教授选人的原则,他坚信,能力可以再培养。当时重点实验室筹建时急需用人,但胡明华教授都是严格把关,宁缺毋滥。在用人上面,胡明华教授也有他的一套,大胆启用青年人才,充分给予信任,使年轻人在重任和压力下,能力、悟性、责任感被最大程度地激发。
本着“既要潜心科研,又要抬头看路”的研究理念,胡明华教授尤其重视实验室的国际合作,与欧洲空管实验中心、波音公司、德国空管公司、法国THALES公司,以及国际知名高校主动对接,积极追踪国外先进理念,大力引进外部资源,组织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民航相关领域课题,联合培养流量管理人才,打造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国家级科研团队。胡明华教授还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博士出国深造,他常说,不管以后学生回不回来,只要对他们未来发展有利就要支持。实际上,放出去的学生都回来了,并且促成了实验室进一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胡明华教授的带领下,通过集中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引入各类专业人才,竭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到“十二五”末,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空管科研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空管科技前沿领域占一席之地,为我国空管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