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院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依托专业优势,打造“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和领域了解较少,缺乏职业规划,不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条件锻炼和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专业教师不具备双师型资质,缺乏企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的锻炼。教师的知识不及时更新,难以站在学科前沿或者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的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指导。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单独设立课程体现的,这种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了普及教育,但未能有效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无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技能进行系统的培养。四是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增强。多数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未能与地方经济的需求对接,导致创新创业项目不接地气,缺乏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认同,难以积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产教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依托专业优势,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把新工科建设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结合,发挥我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海洋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领域的优势,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院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实习计划,建立 “双师双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和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我院多学科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藩篱,加强软硬件课程互通,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完善产业技术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东方电子集团等单位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各类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完善创新实验室、研究所以及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着重在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聘请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团队,突出学科特色,为提升参加大赛质量,取得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一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更多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建设,让创新成果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二是适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和经济需求,培育技术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鼓励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加快科研成果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用创新带动教师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承办各类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学院创新创业实力。鼓励师生“走出去”,借助比赛、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平台,同专家和兄弟院校多交流多学习,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好地服务学生。争取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创新创业实力。
回顾我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还有诸多不足。我们将以教育思想观点大讨论为契机,扎实工作,努力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