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郫县豆瓣诞生于清咸丰年间,产品色泽红润、味辣香醇、瓣子酥脆、粘稠绒实,回味香醇,被称为“川菜之魂”。我校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车振明,长期致力于郫县豆瓣的研究,与郫县豆瓣各生产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为郫县豆瓣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本期校报专访车振明教授,请他谈一下与郫县豆瓣的不解之缘。
1、请简要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郫县豆瓣。
车振明:郫县豆瓣是一种高度依赖于地理环境优势的发酵调味品,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生产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郫县豆瓣是“川菜之魂”,是川菜必不可少的特征性调味品,随着川菜的普及推广和菜系融合,郫县豆瓣在其它各大菜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深受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消费者喜爱的大众调味品。
郫县境内现有豆瓣生产企业67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2013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是郫县县域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也是郫县、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2、请问您是哪年与郫县豆瓣开展合作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车振明:我从2004年起涉足郫县豆瓣,当时是在省科技厅倡导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的背景下开始的,10年来,在各级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对于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这些都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我作为成都市级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级川菜特色调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川菜调味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首席专家,带领课题组与四川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广泛合作,为郫县豆瓣行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一,选育了郫县豆瓣专用米曲霉菌种和后发酵复合菌剂,实现了郫县豆瓣生产从自然发酵到人工接种发酵的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传统作坊式生产模式。
第二,进行了郫县豆瓣生产工艺和专用设备的研发,机械化程度提高到60%以上,不仅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也避免了生产过程的污染。
第三,完成了郫县豆瓣食品安全与风险监控技术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郫县豆瓣的黄曲霉毒素超标等安全问题。
第四,建立了郫县豆瓣质量安全和清洁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通过以上工作,使郫县豆瓣全行业的生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生产周期缩短了1/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产值从2004年的16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75亿元,过去脏乱不堪的生产场地,变成了漂亮的工业旅游基地。
3、郫县豆瓣行业怎么会选择与西华合作,与郫县豆瓣的合作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帮助?
车振明:一方面西华大学地处郫县,开展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郫县豆瓣是传统产业,企业小而多,实现现代化改造工作千头万绪,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都远超过其它项目,而企业所能提供的经费又极其有限,许多科研院所不愿涉足或不愿系统参与。西华大学作为地方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也是西华人的一贯作风。
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郫县豆瓣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我们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地方政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近年来,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县级科技进步奖11项,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各类科技资助项目22项,我本人被郫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先进个人。
在与郫县豆瓣行业全方位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的科研队伍,近五年,我们课题组有15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取得发明专利1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在国内同行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本领域的权威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科研促进教学,我们在郫县豆瓣企业建立了多个生产实习基地,有50多名毕业生成为郫县豆瓣行业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领导。
4、今后与郫县豆瓣将会有什么合作?您有什么规划?
车振明:与郫县豆瓣的合作不仅会继续,而且越来越深入、广泛。郫县县委、县政府规划到2015年成为百亿豆瓣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川菜复合调味品和方便川菜。因此,开发系列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这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带来了更重要的机遇。
我个人的工作重点和规划是培养年轻人,我们的一些年轻博士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底蕴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只是在校企、校地合作上缺乏经验,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相信他们会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更好。
5、请谈一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好处?
车振明:这些年研究的许多成果都是与郫县豆瓣的龙头企业合作进行,边研究、边转化、边示范,这实实在在对行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有一些是我们与兄弟院所共同与企业合作完成的,当今的科研,不合作是不行的。还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我们课题组集体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向文良、马嫄、邢亚阁、张良、饶瑜、刘平、关统伟等年轻博士,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也表现出很大的潜力。
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专业,在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同时使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是高校和这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虽然这是政府倡导的,也是高校想做的,许多高校都签订了不少框架性合作协议,但具体项目做得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启动难,在学校平台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项目经费支持,没有经费就不能开展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成果,地方和企业见不到效益就不给项目,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学校在学科建设相关专项经费中,可以设立一定额度的校地、校企合作专项,在起步阶段,企业能给我们提供学生实习基地,能接收我们的毕业生,能向我们提出技术问题与课题方向这本身就是极其可贵的,当我们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实实在在服务,企业从你的服务中得到好处的时候,项目、经费、荣誉自然会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