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文房四宝琐谈

作者:张克云    
2008-10-24     浏览(389)     (1)

  今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在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艺术知识测试中,出过这样一道题: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我国文房四宝的名品,请说出它们各产自我国的哪个省?这四种书写材料,在当代多数书法家的手上其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是哪一种?这题考的就是关于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笔文房四宝中说的笔,专指的是毛笔。毛笔是我国所特有的书写、绘画工具。它的起源很早,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河南信阳长台关的墓葬里,都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人所使用的竹杆毛笔。当时的毛笔是用线把笔毛捆在笔杆的一端。至秦,则将笔杆一端镂空,把笔毛捆扎起来置于镂空的腔内。到晋代,笔杆逐渐变短,安徽宣城诸葛氏号称制笔世家,所制“宣笔”闻名一时。而到了元代,浙江湖州(今吴兴)的制笔工匠,开始用羊毫、兔毫、狼毫等配制出羊毫笔或狼毫笔,称为“湖笔”。湖笔更加适合书写和绘画,得到了书画家的肯定。从此,“湖笔”取代了“宣笔”,湖州也成为明、清两代的制笔中心,占领全国的毛笔市场五六百年之久。中国使用毛笔的时间很长,从古代到近代,毛笔一直是人们的主要书写工具。但在当今社会,除书画家之外,使用毛笔的人数越来越少了。不仅如此,电脑出现之后,人们使用钢笔、圆珠笔的机会也少了许多,经常听人说 “提起笔来不会写字了”之类的话,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墨墨是重要的书写工具之一,毛笔书写离不开墨。我国出土最早的墨叫烟墨,当时是一些小圆块,尚未制成锭。东汉始有制墨作坊。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一篇“合墨法”,专门讲制墨方法。唐代的奚氏父子(奚超和奚廷桂)制出的墨被后主李煜看中,称为“李墨”,誉满天下。到了宋代,李墨的产地安徽歙州更名徽州,制出了著名的“徽墨”。到清代,制墨工艺大有改进,不仅生产适用墨,还生产了各种观赏墨和收藏墨,深受世人青睐。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墨这种书写材料在形态上已有了很大变化,即由固态变成了液态,除少数书画家外,很多人都不再买墨锭在砚台上磨墨了,因为墨汁用起来更方便、实用。其书写效果也不差,何乐而不为。纸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初期),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东汉则开始用纸书写。这由陕西西安等地出土的实物为证。我国最初的纸叫丝棉纸,成本很高,不适用大批生产。后来出现了植物纤维纸,虽降低了成本,但不便书写。到了东汉,宦官蔡伦利用尚方令官的身份,用树皮、线头、破布等为原料,造出了一种成本较低又适合书写的纸。后来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蔡伦造的纸称为“蔡侯纸”。唐代以后,造纸的原料逐渐增多,技术不断改进,纸的质量也不断提高。这时安徽宣州生产了一种质量特好的书画用纸,人称“宣纸”,名声远扬,为纸中精品。砚砚,俗称砚台,是书画家桌上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之一。从古到今,砚的种类很多,像石、瓦、陶、玉、漆、铁、铜、银等都是制砚的材料。中国最早的砚台,应是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距今已五千多年了。魏晋南北朝时有了瓷砚,唐代有了三彩砚和澄泥砚。后来,人们主要选择石头作为制作砚台的材料,用广东高要的端溪石制成的“端砚”是砚台的姣姣者,为历代书画家所珍视,并成为收藏的精品。还有用山东临朐和青州的红丝石制成的 “红丝砚”也颇为有名。红丝砚问世始于唐代,那时,青州府益都县的黑山和临朐县的老崖崮,出一种制砚的极佳石料叫红丝石,此石质地坚硬,底色红黄相间且有鲜艳的底纹,制成的砚台曰红丝砚。唐宋时被誉为全国四大名砚(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之首。至今享誉天下。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排在末尾,但自古却有“四宝砚为首”之说,因为它质底坚实,便于保存,相传百年、千年亦不变质,因此,世上便有了砚台收藏家,这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