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理工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报》

异国他乡的“母校情”

———访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我校校友崔洪亮
于英焕

2008-09-30     浏览(570)     (0)

崔洪亮校友回母校参加建校五十周年庆典,谈了对学校变化的感受和大学时期的深刻印象,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他表示愿意为母校作贡献。校友对母校充满感激之情,祝福母校越来越好。



77级校友崔洪亮


  在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史上,有一位学生的名字让很多教师引以为骄傲,他的优秀事迹如名字一样洪大而响亮,他就是我校77级学生崔洪亮。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研究生,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校也因此被誉为“东北小清华”。
  9月20日,记者偶然得知崔洪亮从美国专程回来参加了学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兴奋之余,便想方设法采访到了崔洪亮本人。
  记者:崔教授,您好!您有几年没回母校了?此次参加建校五十周年庆典一定有很多感慨,能请您谈谈吗?
  崔洪亮:上次回校是在1999年,时隔9年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东、西、南、北4个校区景色秀丽,学生规模听说已经达到2万人左右,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让人可喜可贺。我们入学是建校二十周年,当时全校只有9个班,学生也只有几百人。今非昔比,从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里,我感受到了学校发展的蓬勃力量。作为校友,真的很高兴,很自豪。
  记者:在学校您学习和生活了三年多的时光,请问学校留给您的深刻印象是什么?
  崔洪亮:教风严谨,师风淳朴,母校为我们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的很多同学都有同感。大学时我学习的专业是激光,现在我在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从事的也是物理教学,研究的内容与微波、传感、通讯、微电子技术有关,可以说今天的成绩与母校的培养密不可分。还记得大学时学校就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专门成立了重点班,配备了全校最好的老师,如英语老师朱桂芬、陈允智,物理老师沈柯等。王大珩院士的学术报告,一直激励着我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
  记者:建校五十年,既是一个里程碑,又是一个新起点。请您结合国外的教育实践,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谈几点希望。
  崔洪亮:要办好一所大学,首先就要有好的教授,精英的学术队伍。我个人虽然能力有限,但母校如果需要,我会义不容辞为母校作贡献。其次,学校的立足点要高,我在美国的学校,规模尽管不是很大,但它的口号是要办成全美学校前百分之五的大学。第三,学生水平要高。当然,国内学生是需要考试的,而美国大学则不完全根据考试决定学生的录取。国内很多大学规模上去了,效益也上去了,这一点我不反对,但是还应考虑到研究生的培养,这是研究型大学所应必备的。学生是学校的财富,领导、教授、学生、校友、研究生共同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动力。
  短短二十分钟的采访,平实而又丰富的语言,句句饱含着对母校的思恋与希冀。无论山高水长,无论异国他乡,崔洪亮的心中装满了沉甸甸的几个字:感谢母校,祝福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