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校报》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院
作者:杨向明 李育林 ■本版组稿:周全
本文介绍了动物科技学院和动物医学院的前身和师资力量,开设的专业、科研机构和学科评估结果。学院具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前身为畜牧兽医系,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组建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95年更名为畜牧兽医学院,2002年起用现在的名称。
学院下辖基础兽医系、预防兽医系、临床兽医系、动物科技系、动物遗传育种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等6个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名师才俊荟萃。现有教职工161人,专任教师1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31人,副教授3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9人,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8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教育部、湖北省优秀创新团队4个。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学科创新。拥有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设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动物检疫3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医学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2007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设置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等7个二级学科,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兽医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在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院畜牧学科列全国第二名,预防兽医学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2008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预防兽医学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
学院坚持实施“科技兴院”战略,走“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发展道路。已建有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国家兽药安全评价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食品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兽药残留检测基准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疫病与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湖北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农业部种猪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等10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十五”期间,熊远著院士和陈焕春院士带领的学术团队分别开创了“一头猪”和“一支苗”的标志性成果。学院专家长期面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已成功举办9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研讨班、7届华中地区种猪拍卖会、6届企业家论坛。在防治湖北省高致病性禽流感、四川链球菌病和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学院共获得各类研究课题233项,科研总经费达1.04亿元。共发表论文1142篇,其中SCI刊源文章180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56部。获得科研及教学成果奖励56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创建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
学院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研究生726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66人,普通本科生1523人,全日制自考本科生和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行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学员1144人,在册各类函授学员900余人,外国留学生7人。已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8000余人,连续十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6%,供求比达1:6。培养的各类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先后有20余家知名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奖教基金。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1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五”期间,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研究等260余人次,成功召开省级以上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28次,其中有规模超过千人的第三届亚洲猪病会。
“十一五”期间,学院面向“三农”,立足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华中地区开展动物科技和动物医学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服务“三农”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力争“十一五”末建成整体水平国内领先,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
(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