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校报》

种猪拍卖背后的故事

作者:■杨向明    
2008-09-30     浏览(436)     (0)

种猪拍卖会在中国举行,参加企业将选出最优质的种猪进行拍卖。种猪是商品猪的源头,最终目的是让市民吃到安全、健康、美味的猪肉。拍卖会带动企业自觉学习技术,并带动饲料、添加剂、畜牧器械等产业的发展。


  2006年10月28日,第六届种猪拍卖会在我校国家种猪测定中心举行,这场比赛被戏称为“选秀大赛”。
  用养猪业的行话讲,“选秀”的关键是测定。一般每年6月19日-20日,各个企业把通过“海选”"出来的优质种猪送到测定中心,9月中下旬结束测定,再过一个月便拍卖。
  报名的种猪体重只能是20-25公斤,到达测定中心后首先是封闭式“集训”,住的是“集体宿舍”,每栏可住10-12头,是统一配置的营养套餐。
  每个宿舍配有自动饲喂测试系统,一个进餐的小空间只容得下一头猪。哪头猪想吃了便跑到这个小空间,门会自动关上。种猪的耳朵上都安了个识别环。何时吃、吃了多少、吃了几餐,测试系统会自动收集数据。
  约莫100天,种猪就会长到100公斤左右。这时,“集训”初步结束,测试系统会分析出两项重要指标:日增重和料肉比。前者指每天增长的重量,后者指吃多少饲料长出多少肉。一般来说,吃2公斤饲料,能长1公斤肉,便是上乘种猪。同时,还要用超声测膘仪,测定出它们的脂肪厚重。
  这几项指标分种猪品种计算,得出综合分数排序。各个品种的前10名再进入“观察室”,便于专家们进行外形评定。这下,进入决赛的种猪们可以享受“单间”了,吃喝玩乐自由自在。
  在种猪的世界,也有独特的审美标准。今年种猪拍卖的冠军是来自我省原种猪场的110公斤的白色“大约克”,长得相当“帅”:后躯丰满、肢蹄健壮。
  到了10月中下旬,各品种综合指标分数排名前5位、外形评分排名前3位的种猪,再进入拍卖大厅的擂台上“终极PK”。到了这时,每年盛大的种猪“选秀”才接近尾声。
  并不是每头种猪都有幸参加“选秀”。全省20万头优质种猪中,每年仅100多头“入围”。但是,每头种猪短暂的一生都十分了不起。
  “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这句养猪业俗语就是表扬种猪的。据了解,若规范饲养,种猪的使用年限大多是3年。种猪长到8个月时,便可以配种。自然交配情况下,第一年隔天配一次,第二年为青壮年期,可一天配1-2次,随后递减;而在人工授精情况下,一头种猪一次排除的精液可配种20多头,这样可节约种猪资源、改良品种等。
  来自河南叶县,起先名不见经传的小老板张文甫连续三年买得了标王,他的种猪场后来成了河南省的名牌企业,一头种猪成就了一个企业的致富神话。
  省畜牧局副局长陈红颂说,我省养猪科研实力较为雄厚,华农大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种猪测定,现在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种猪测定机构。
  种猪拍卖已举办6届,影响逐渐变大:参加测定的省份从湖北省扩至河南、福建、江苏;场家由11个增加到了15个;测定的种猪头数由124头增加到188头。
  国家种猪测定中心的工作人员叹道,500多平方米的拍卖大厅,当初觉得大了,可现在感到太小太小。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理事刘望宏说,竞买的企业买回种猪,也买回了优良品种、服务和品牌;竞卖企业通过测定知道了自产种猪的水平,也展示了品种和企业形象。
  陈红颂说,拍卖会是个技术、销售平台,带动企业自觉地学习技术,也带动了饲料、添加剂、畜牧器械等产业的发展。
  种猪“选秀”的更大意义在于--种猪是商品猪的源头,最终目的是不断改进品种,让市民吃到安全、健康、美味的猪肉。
  小小的拍卖会犹如一个杠杆,撬起了一片新气象。(原文见2006年11月9日《楚天都市报》 本文略有删节)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