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如何重新起航
作者:悦 张 本报学生记者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正式出炉,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经历了改革开放35年的中国迎来了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保持持续的繁荣与稳定的时候。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三中全会”一直是群众的期盼,中国的“三中全会”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而“改革”似乎成为了三中全会的代名词。35年前召开的那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构想,踏出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第一步。而35年后的今天,“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提出,则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对保持繁荣与稳定的期望与决心。
在公报出炉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界和舆论界不断对本次公报进行预测,尤其是从对所谓的代表中国官方智库的“383“方案的讨论可见,“全面深化改革”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民众对于深化改革的期盼也恰恰证明,中国不深化改革就走不通。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正是在这种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但如今,国际国内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中国南海问题带来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以及部分国家的不断挑衅,还有国内的一些分裂分子一直试图分裂中国等问题,都可能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必将对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深远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但全面深化改革才刚刚起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人民对于改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在此过程中,可能有怀疑,有犹豫,有退缩,有观望,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停止改革,而更应该通过不断推进改革,让事实说话。这也正印证了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能否消除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改革红利能否惠及越来越多的人?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我们相信,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不断改革的信心与决心,中国必将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