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跨越南北的艺术合璧

———北京大学原创歌剧《宋庆龄》落户广东

2013-09-23     浏览(213)     (0)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原创歌剧《宋庆龄》将于10月在广州大剧院首演,填补广东省艺术文化建设中原创歌剧的空白。歌剧以宋庆龄女士的一生为背景,采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将中国歌剧推向世界舞台。



《宋庆龄》剧照


  本报讯9月10日,大型歌剧《宋庆龄》新闻发布会于广州市召开。会上宣布,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原创的中国歌剧《宋庆龄》将于10月在广州大剧院开启全国首演。这是继北京大学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首例文化项目的合作落实,开创了艺术领域政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先河,既填补了广东省艺术文化建设中原创歌剧的空白,也成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北京大学与广东省的强强联合跨越了我国南北区域,对于歌剧的制作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歌剧由著名导演李卫执导,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担任艺术总监并出演重要角色,同时歌剧大量起用广东省本土优秀演员与合唱团,群英合力共同推出歌剧《宋庆龄》,联袂打造这跨越南北的艺术合璧。
  歌剧《宋庆龄》:不解的缘分,注定的选择
2013年是宋庆龄女士诞辰120周年,她从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与人民的幸福生活倾尽了一生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与爱戴。歌剧截取了宋庆龄与孙中山结为伉俪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段,从她几个命运抉择的关键点切入,结合中国近现代波谲云诡的形势,勾勒出宋庆龄坎坷艰辛而又传奇亮丽的一生。
  而歌剧《宋庆龄》落地广东,也是注定的选择。一方面从宋庆龄本人角度来看,她与广东有着极深的渊源。孙中山曾经在广州建立政权,而作为广东省的儿媳妇的宋庆龄,也陪伴着孙中山在这里走过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他们在这里推动革命、践行理想,广州也留下了宋庆龄即使身陷逆境也总是临危不惧的身影。所以歌剧《宋庆龄》在广东上演无疑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与追思。
  另一方面歌剧《宋庆龄》更是与广东省有着不解之缘。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北京大学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与广东在产业、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广东教育、科技、文化和人才强省建设。歌剧《宋庆龄》落地广州则实现了首例文化项目的合作,有效地填补了广东省艺术文化建设中原创歌剧的空白,区域之间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在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北大校友会会长徐枢饱含深情地说:“我一共见过两次宋妈妈,而现在我无比渴望在今年十月份,在广州再次见到宋妈妈。”
  歌剧研究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歌剧《宋庆龄》落地广州对北大歌剧研究院的意义非凡,它是歌剧研究院“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探索,是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精神的具体实践,开创了艺术领域政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先河。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要求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而北大歌剧研究院既定的发展战略与培养计划与“2011计划”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北大歌剧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便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建立系统、独立、完整的歌剧学学科,设立歌剧理论、歌剧表演、歌剧与音乐剧创作、舞台美术与技术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将具体的演出实践活动作为其培养歌剧等高等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使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得到磨练与成长。这种人才培育模式,不仅在艺术教育领域,在人文社科领域也是具有独创性的,同时也为进一步跨学科、交叉学科协作,为与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的协作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大的前进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之下,以《宋庆龄》为例的一部部出色的原创歌剧诞生在这片歌剧教育的热土,北大歌剧研究院俨然成为中国歌剧创作的前沿阵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组织管理模式适应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势与社会文化市场的需求,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家金曼:台前幕后,为梦想前行
任何成果的收获均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作,实现跨越南北的艺术合璧亦离不开领头人的悉心栽培。从舞台前聚光灯下的光彩绽放,到帷幕后歌剧教育的辛勤耕耘;从推动歌剧艺术创作与创新管理的开拓先锋,到促进北大与广东省歌剧艺术合作的牵线月老,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孜孜不倦,百折不回。为了民族歌剧的突破发展,为了中国歌剧终有一朝登上世界舞台,她始终为梦想砥砺前行,且衣带渐宽终不悔。
  金曼为我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无数奖项,曾塑造过江姐、林道静等一系列经典的艺术形象。曾经的她走在歌剧舞台的最前沿,当今她又多了一重新的身份———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而伴随“院长”这个称呼而来的,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就当前中国歌剧发展状况而言,在人才培养、创作水平、艺术水准、歌剧观众群与市场发育程度等各项指标的衡量下,均是不容乐观的。“在今天的世界歌剧舞台上,已出现许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在国内,也同样有优秀的艺术家们上演着西洋歌剧,而中国优秀的歌剧作品却极少。外国歌剧院团上演中国歌剧作品的几乎没有。我们应该有由中国人创作,表演中使用中国语言、中国音乐元素,准确表达中国人情感和精神面貌的歌剧,有更多雅俗共赏中国自己的歌剧,并把它们推向世界舞台。”这是金曼的梦想,也是北大歌剧研究院的使命。
  所以,自北大歌剧研究院成立以来,她便始终践行着“产学研用”的办学方针,站在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前沿,力图从理论到实践突破“民族歌剧”的瓶颈。金曼不断进行着实践,而推动歌剧《宋庆龄》落地广东,共同打造这块跨越南北的艺术合璧,更是她站在歌剧艺术变革的角度做出的创新性的探索。当金曼看到北大与广东省践行着歌剧《宋庆龄》的牵手合作,她神采飞扬,喜形于色,仿佛看到中国民族歌剧崭新美好的未来。(校报记者刘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