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我与游泳

作者:□陈德新    
2008-09-27     浏览(436)     (2)
□陈德新
  1949年,我出生在平阴城西的乡村,村庄离黄河三四里,是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小盆地(俗称草山洼),山脚下散落着七八个小村庄,每年夏季,黄河汛期一到,这个小盆地就可能成为蓄洪区。从我记事起,黄河在此决口就有四次,如1954年那次夏季的洪水,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冬季的冰凌水等。故我们家乡的孩子从小就得学会两种本领:一是游泳,二是爬树。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黄河发大水,家乡被淹,政府动员向外地移民,我们全家随父亲去了东北。后因母亲在东北水土不服,经常闹病,于是在1961年冬又回到山东老家,我去了邻村完小读书。故此我在黄河水中玩耍时才四五岁,但学会游泳己是上小学五年级以后的事了。
  在上高小时,每到夏季,同学们相约到村东的济平干渠里洗澡、游泳,我也随同学们一起去,因我不会游泳,经常是帮着看管衣服。一次中午放学,小伙伴们一起到了干渠附近的双猴子水电站的大坑里游泳。小伙伴们下水后,我也跟着下水,在浅地方学狗刨,不知不觉向里滑了几步,一个陡坡,一脚下去,就够不着底了,这时我心里一阵发毛就乱扑通起来,想快喊救命,没等喊出口,水就没了头顶,接着喝了几口水,真难受极了。恰好这时一个小伙伴抓了条小鱼,扔过来喊我接着,可一回头不见我,又见附近一阵水花,知道不好,他赶紧游过来,将我托起,其他几个小伙伴一起将我拖到坑边。
  中午回家,我一口饭也吃不下,父亲知道后,不以为然地对我说:浮水(即游泳)得学会才行。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到村东济平干渠里游玩,慢慢地在水里也能浮起来了。有一次下午放学后,几个小伙伴相约到常山去割草,回家时每人背一大篮子草,要绕到桥上再家去,路远了些,有个小伙伴说:我们趟水过去。接着我们几个脱掉衣服,将它们放在草篮顶上,手推着草篮一个接一个地向对岸游去,到了干渠中间,水渐渐深了,他们几个很轻易地过去了,我也鼓足勇气,手扶草篮,借着这点浮力,也像他们一样浮了过去。从此我游泳技术大有长进。
  我本人不会跳舞,不爱唱歌,对其他运动也是敬而远之,只是钟爱游泳。在县城上中学时,每到夏季都约同学到校东南的桥口水库中游泳,游一段时间,再上岸晒会太阳,舒服极了。毕业分配来聊城后,我看城西的环城湖水清,湖面宽广,每到夏季就去游泳。在外出学习、开会期间,只要天气好,条件允许时,我也会到河水、江水、海水中游两下。我热爱大自然环境下的河水、湖水,在那里畅游,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赐给人们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