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 - 《长江师范学院报》
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对策探讨
作者:王希辉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武陵地区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了吸引人们旅游与休闲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高品位的以获得精神享受和新体验为目的的现代旅游形式,感受异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时尚的精神体验和追求,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在开发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带动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服饰文化和手工艺术的发展,促进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推动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可以认为,促进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武陵地区旅游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武陵地区旅游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首先,从思想意识的角度来看,全社会都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负责”的观念,破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落后”的旧思想,真正懂得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明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少数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真正领悟“开发是手段,保护是目的”的精髓所在。总之,解放思想是促进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发展所必需的思想条件。
其次,各地均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服务体系。武陵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可进入性差,因此,武陵地区各省(市)要联合起来,加大对武陵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助力度,对这些地区在人、财、物以及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改善整个武陵地区交通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通往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接地区的交通枢纽。继续修建连接各少数民族村寨和各个旅游景点、民族生态文化村、沿边和沿省(市)边境的公路和铁路,建设好水、电、通讯等设施,实现各个省市、各旅游景点的对接,并配套建设好交通沿线和旅游景点的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服务。在建设各景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景点建设质量,注重实地景观外形和内在文化内涵的协调与自然,并在一些具有特色文化背景的地方修建少数民族文化村或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等。
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号称中国的“黄连之乡”,当地土家族与黄连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和观念,并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土实践经验、内涵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这些地方性生态知识对防止土壤异化、水土流失以及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有建设民族文化村的先例。这些民族文化村的建设,对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村寨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发掘利用,使民族文化不离开本土生境,并得以保护、传承。根据这些成功经验,笔者建议石柱县政府可以建设“中国·黄连文化博物馆”,建设“黄连生态文化村(镇)”,甚至“黄连生态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大社会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力度,而且可以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都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武陵地区各省(市)要真正打破地域与行政限制,走武陵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之路,坚持“整体宣传,整体开发和共同得利”,打造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提高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水平和质量。在过去的旅游开发当中,重庆仅仅只注重渝东南少数民族旅游开发,湖北仅仅只关注鄂西地区的民族开发,贵州也只强化贵州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贵州、湖北及重庆几乎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共同打造“武陵”旅游牌,共同规划,共同宣传,共同促进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基于行政和地域限制,过去的开发往往将大武陵地区截为数块,无法形成“大武陵”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品牌,无法形成合力,也就无法做大做强,无法在全国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陵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因此,笔者建议,由武陵地区的云南、重庆、贵州和湖北等四省(市)有关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出资组建和打造大武陵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公司,合力开发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大在全国的宣传力度,强化“大武陵意识”,塑造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航母”。可见,整体打造,合力开发,是促使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必要保证。
复次,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过程中,要坚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全社会共同开发之路,要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选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目的和动机是能够体验和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少数民族社会的生活。因而,在开发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存好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服饰、娱乐、民族民间竞技以及传统手工艺,让游客能真正观察到并参与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社会生产、生活当中来,再现少数民族真实的文化胜境。切忌不要为了开发和迎合外来消费者的探奇需要,歪曲甚至扭曲少数民族生活的实际生活样态,形成一些浮躁的、虚假的伪文化和习俗,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人为“异化”。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可以主导举办少数民族歌手大赛、民族风情巡游、过民族节日等活动,吸引外来游客和观光者。同时,当地少数民族民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所有者,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必须要基于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要基于民族内在和自觉的意愿。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才是真实的,也才会形成特色,才会做大做强。
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每年就借土家族情人节——“女儿会”的机会,大力推动恩施少数民族旅游的发展,招商引资,带动清江漂流活动的开展。通过几年的努力,现今国内外很多游客都不远千里来参加恩施土家族的“女儿会”,来恩施参加清江漂流探险,体会当地土家族的民风民俗。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女儿会”、清江漂流等活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而且极大地带动了恩施旅游、餐饮、交通以及土家族手工艺品的发展。
最后,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还要坚持综合开发方针,走旅游地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综合开发之路,促进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在饮食上,各旅游地或景点要坚持以地方菜肴和民族菜肴为基本菜谱,如苗族的酸菜、土家族的腊肉等,开发具有特色的系列饮食,让消费者吃到在城市里吃不到的风味和食物;在住宿方面,要保存甚至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如吊脚楼、瓦屋等,并配以舒适的淋浴、厕所等,加之具有民族风情的家具和室内设施,这样既不夸张修饰,又显自然和谐、得体;在出行上,可以让游客感受下“原始”的骑乘工具,如骑马、坐木船、木筏、轿子等,满足消费者的探奇欲望;在游玩上,要注意打造具有观光性、趣味性、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风情园,打造兼有民族风情、文化考察、娱乐消遣、探险猎奇、商贸服务等功能的民族风景区,让消费者觉得玩得其所,玩得高兴;在购物消费上,旅游地要大力开发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手工艺品或者纪念品,如土家族服饰、苗族服饰、手镯、竹木制品、民间乐器、少数民族保健品等,满足游客实际需求和纪念需求;在娱乐上,打造各种民俗节日、庆典、传统体育竞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婚俗等文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节目,尽量让消费者能身临其境,真正去参与和体验。
总之,武陵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当前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当中,存在着思想观念、行政分割、品牌缺乏、人才不足以及自然环境限制等种种不利因素。因此,要促进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区域和行政阻隔,走合力开发之路,打造属于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自己的民族品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具有本土知识的旅游开发人才。可以说,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