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灾难后心理重建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作者:潘芳    
2008-07-02     浏览(226)     (0)

  压力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和医学关注的问题。重大的灾难性事件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可以波及受灾者及其亲属、灾难救援者及其亲属,甚至远离灾难发生地的较为敏感的公众。灾难事件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如个体会出现极度的焦虑与恐惧、愤怒与敌意、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以及明显的行为问题,如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甚至物质滥用等。这些反应若持续存在或程度较重,就会引发众多的心理和躯体症状,严重者会导致心身耗竭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个体遭遇重大的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后,影响其心理应激反应的因素是什么?恰当的对策有哪些?一、事件的性质和强度应激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研究表明,负性事件如亲人的丧亡对心身健康的影响高于正性事件。在质的方面,应激事件的致病性与其性质有关,那些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如丧偶、家庭成员的死亡等,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此外,过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也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应激事件的数量也决定其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程度。当一个人在一定的时期内连续遭遇多种严重生活事件,即所谓“祸不单行”时,往往容易导致对健康的损害。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对不可避免的应激事件,增加预报能力和控制性,如预报应激事件到来的时间、持续时间和可能的强度,均可有效降低当事人应激反应的强度,甚至可使当事人不出现应激反应。二、对事件的认知因素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觉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认知因素在肿瘤病人的睡眠质量、外科术前焦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个体认为应激事件是威胁性的或者超出了自己应对能力范围时,个体将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因此,客观评价应激时间、性质和严重程度,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三、应对方式应对又称应付,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应对方式的分类有多种,如回避、放松和解决问题等。有些应对方式对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有些应对方式会影响个体对问题的解决。
  个体应对灾难性事件导致的不良情绪与心理反应时,应采取的应对方式包括:缓解情绪的方法,如宣泄、放松、释放等;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关应激事件的信息,从而建立起能符合应激需求的行为规则,并积极付诸实施。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社会支持概念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一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客观的或实际的联系,例如得到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这里的社会网络是指稳定的(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交际等)社会联系的大小和获得程度。社会支持还包括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即个体体验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许多研究证明,个体感知到的支持程度与社会支持的效果是一致的。
  社会支持的具体方式是给予信息及指导、关怀与支持,并提供鼓励与保证。多项研究证明,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并可以降低紊乱的发生,促进康复。因此,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给与受难者物质与情感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灾难事件引发的心身反应,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还可以使广大的受灾个体尽快地从灾难性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五、人格因素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决定个体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方式和强度。一般情况下,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多表现为冷静、沉静或压抑,而外向型性格者则多表现为愤怒、痛苦或高兴。同时,人格体系中包括认知、行为控制等成分,也会对个体的应激反应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提示,具有坚韧人格素质者在重大的压力事件下不容易出现紊乱情况,坚韧人格的特征包括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具有较强的控制的感觉,对生活的目标有积极的预期,将压力看作挑战。这种特征使坚韧人格者对未来怀有乐观的期望,并能有效地处理问题和接受别人的帮助。
  总之,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和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但只要我们乐观对待和科学应对,就可以渡过难关,回归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