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越州刺史任上的唐代诗人李绅

作者:佘德余    
2013-10-25     浏览(136)     (0)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元和元年(806)进士,历任浙西节度从事、山南西道观察判官、右拾遗、中书舍人、充学士承旨、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中唐著名诗人。一生中,曾三次来越州。一为贞元十八年(802)秋天,前一年赴长安举进士落第后南返,东游天台山,经越州剡县,与当时贬谪为剡县县令的崔 相遇,并因崔氏与龙宫寺僧人修真相识,写了《华顶》诗。第二次为元和三年(808),李绅《龙宫诗碑》云:“元和三年,余罢金陵从事,河东薛公苹招游镜中(宝庆《会稽续志》作《越中》)。元和四年春天,由浙东返回长安,曾作《遥和元九送王行周游越》《却到西陵寄王行周》二诗。第三次为大和七年(833)闰七月,由太子宾客授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冬十月三日到任,大和九年五月复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写有《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 《龟山寺鱼池》 《新楼诗二十首》和《龙宫诗碑》文等。前二次在越州时间不长,大约各为半年时间,第三次应有一年零八个月之久。李绅在越州刺史任上的政绩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赴任途中,闻越州遇灾的消息,急于上任,行使“刺史”的职责。
  李绅于大和七年正月自寿州刺史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暮春才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任太子宾客分司的白居易曾作《酬李二十侍郎》、《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诗。闰七月,李绅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充浙东观察使。随后,白居易旋与李绅饯别,并作《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镇浙东》诗为之送行。李绅大约于八月起程,至巩县,经扬州,与牛僧孺相见,留醉州中,过润州,登栖霞山寺峰,又于州治丹徒县登万岁楼,经无锡重游梅里乡,再经苏州与刘禹锡见面。至杭州,闻听“越人年谷未成,淫雨不止,田亩浸溢,水不及穗者数寸”的消息,竟连顷岁一游的天竺、灵隐二寺,亦不敢登临自适,竟不复到寺,直渡西陵,径奔越州。“余至驿,命押衙裴行宗先赍祝辞,东望拜大禹庙,且以百姓请命。”“下车占黍稷,冬雨害粢盛。望祷依前圣,垂休冀厚生。”刚到任,就让侍卫裴行宗先带着祝辞至大乐庙祭祀祈祷,并亲自考察谷物收割情况。经过祈祷,果然“雨收云息,日朗者三旬有五日,刈获皆毕,有以见神之不欺也。”接着由于当年“冬暄无雪”,山地干旱,无法播种,李绅又“自访禹庙祈祷”。结果,“其日回舟至湖半,阴云四合,飞霰大降者三日,积雪盈尺。浙江中流乃分阴雪,杭州并无所沾。”及时解决了山地的种植。
  二、兴修水利,惩治黠吏,居官清廉。
  “惭非杜母临襄岘,自鄙朱翁别会稽。”李绅以西汉朱买臣衣锦归故里,东汉南阳太守杜诗自期,曾亲率民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但又认为与朱买臣和“前有邵父,后有杜母”的杜诗相比,却感到惭愧有差距,看来这是自谦。“才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壶冰自洁中无玷,镜水非求下见鳞。”刚开始着手整治狱治和狡吏,社会秩序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治理,有亏于做一个好官,但是自认为居官是清廉的,犹如镜湖之水清澈见底。李绅离任后,“始发州郭,越人父老男女数万,携壶 至江津相送。”可见,李绅在越州刺史任上是深得民心的。大和八年,浙西六郡旱灾,“百姓饥殍,道路相望,米价翔贵。”而浙东丰收。“尝叹晋郊无乞籴,岂忘吴俗共分忧。”身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的李绅,关爱、同情邻境百姓的急难,而主动请求拿出五万斛米,贱价卖给浙西郡百姓。为此,大和九年五月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初入浙西苏州界,吴人以恤灾之惠,犹惧旗幡留戒于迥野之处,不及城郭之所,则相率拜泣于舟楫前。”而时任浙西观察使的王 不仅不奏饥旱,反怒邻境所救,以为卖己。遂与王涯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