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大俗大雅
谈电影《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
1937年袁牧之编导的电影《马路天使》上有一首插曲《四季歌》: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
夏季里来柳丝长,大姑娘漂泊到长江。江南江北风光好,怎及青纱起高粱。
秋季里来荷花香,大姑娘夜夜梦家乡。醒来不见爹娘面,只见床前明月光。
冬季里来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筑出长城长,侬愿做当年小孟姜。
初接触这首歌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歌听上去调子柔柔的,跟革命时代雄壮豪迈的要求格格不入;唱歌的是“金嗓子”周璇,旧社会的红影星;歌词里又是些“姑娘、情郎、鸳鸯”什么的,甭说那一定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不该接近的。
真正读懂《四季歌》是七十年代末解禁后,看了《马路天使》。剧中周璇演的是一个稚气未脱的歌女小红,在下等小茶馆里,无可奈何地,又有点心不在焉地唱这首《四季歌》。
歌声响起,出现了小红往日窗下绣花的镜头;唱到第三句的“无情棒”,绣花的小红吃惊地抬头,一组镜头急速闪现:炮火四起,鬼子兵横冲直撞,民众扶老携幼纷纷逃难。
有了这一组镜头,整首歌词豁然灵动起来。原来这“无情棒”是九一八事变!原来这尚未成年的卖唱姑娘是东北难民,日本鬼子强占了她的家园。于是歌中流离漂泊的苦难、对家乡高粱地青纱帐的思念,立即唤起一掬同情之泪;愿为抗敌救国奉献绵薄的质朴而坚毅的民族情怀,让人怦然心动。这《四季歌》分明是另一个版本的《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的李清照词!哪里是什么靡靡之音,跟资产阶级什么的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细细一品,更是咂摸出这首歌的韵味和高明来。
其一,《马路天使》表现的是1935年上海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环境的险恶、挣扎的艰难、爱情的美好和性格的可爱,歌女小红来上海前的身世应该交代却又不是中心内容。只一首 《四季歌》就交代得既充分又简略鲜明,可谓恰到好处。而且有了这交代,上海底层贫民窟这个小圈子就有了国家社会的大背景,故事所反映的阶级矛盾也就融入了决定时代走向的民族矛盾。一首插曲,足见作者立意之高,眼界之阔,手笔之大。
其二,歌词、音乐、画面配合高度和谐。一首歌不过三分来钟,其信息量之大,视听效果之好,撼人心弦的力度之强,委实不同凡响。70多年前,中国电影的童稚阶段,能有这样精致到近乎完美的作品,叫人叹为观止。
其三,我的一位老师说,好的诗歌,应该是有曲好唱,离曲好诵好吟。我深以为然。《四季歌》形象鲜明,词句晓畅,既有琅琅上口的旋律节奏,又有诗词韵律和典故的自如运用,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这就是好唱好诵好吟的典型范例。
《四季歌》堪称经典也不奇怪,其词作者是田汉,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就是他写的;曲作者是大音乐家贺绿汀,他作曲的《游击队歌》,不会唱的人恐怕不多吧。
民国时期很有几部经典的黑白片。《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等,都值得看几遍。《十字街头》插曲《春天里》《桃李劫》插曲《毕业歌》等歌曲的歌词,也都是好唱好诵好吟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