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作一首激情高昂的歌曲,那么志愿者便是其中最活跃的音符,作为志愿者,他们满怀热情,为广大社会公众和海内外朋友亲身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开通了渠道,搭建了平台,获得了来自全世界的赞誉。我校外语系教师杜爽、外语系学生郑丽丽幸运入选,和所有的志愿者一样,有着别样的经历和特殊的感受。8月28日,她们圆满结束了40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启程回校。杜爽将回到她熟悉的教师岗位上,而郑丽丽也将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只是,这样一段旅程注定成为他们终生美好的回忆。
人物简介:杜爽,外语系教师,通过日语专业八级,国际一级;2004年,在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中,作为志愿者担当日本乒乓球队的向导和语言翻译,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从高校教师到奥运志愿者,也许这对有着扎实的外语专业能力的杜爽来说并不偶然。虽然也曾担任过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的志愿者,但是能为奥运服务,杜爽觉得更是骄傲。
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志愿服务期里,杜爽在奥运村主要是负责欢迎中心的证件查验并提供语言翻译的服务,实行倒班制,看似简单、机械的工作却是展示国民素质的大窗口、大舞台。每天都要穿着整齐的服装,细心地检查一张张证件,苦累自然在所难免。杜爽却说:“虽然八小时无休的工作很辛苦,连吃饭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但是能为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服务,能得到他们理解和认可,我感到很快乐!”电话采访中,杜爽掩饰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她感慨地说,作为一名2008年奥运志愿者,她是非常荣幸的,亲身体验着奥运期间的快乐与充实。奥运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房都极具中国特色。杜爽住在人民大学,距离奥运村有20分钟的车程,她每天在奥运村上岗服务8小时,平常的生活费用全由自己承担。由于奥运村里住着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团,这里也成了世界各地语言的海洋。不过,奥运志愿者可根据客人的需要随时提供多达28个语种的口译服务。杜爽自豪地说:“我是个外语老师,能为外国朋友服务,这也是在发挥我的特长。”
电话采访时,杜爽用欢快的声音告诉记者:“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作为奥运会的大使,他们需要用言语和行动去体现赛会精神。杜爽告诉记者,在为奥运服务的这些日子里,让她最难忘的是开幕式的那天,8月8日早上8点才下了夜班,下午3点就又重新回到奥运村加班。站在奥运村的主干道上组织各国运动员代表上巴士,一直到凌晨2点才结束工作,虽然没能亲自到现场看开幕式,但是站在奥运村里看紧邻的鸟巢绽放的绚烂烟火时,心情依旧很激动。正是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才成就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完美,杜爽认为这些比任何的物质回馈都更让人觉得珍贵。
虽说北京的志愿者很多,但是市民们还是对能“直击奥运”的志愿者充满了好感和好奇。在公交车上,连见多识广的售票员都会热情地和志愿者攀谈,询问有关奥运村的事情。有一次,杜爽加班后乘坐公交车回人民大学的途中,有一位热心的乘客见她很辛苦的样子,不仅主动要为她让座,还心疼地说“志愿者辛苦了”。这让她特别感动,她说:“志愿者无论在任何场合都应该想到为他人提供便利,而北京市民的友好和善意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每天,穿着印有祥云图案的T恤、轻薄透气的运动鞋,朝气蓬勃地站在岗位上,用微笑服务每一位来宾,杜爽相信自己一定会顺利完成为奥运服务的光荣使命。
s